——苏中战役如皋战区人民支前回眸 王小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将苏中解放区列为重点进攻目标。为抗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新四军华中野战军严阵以待,在积极备战的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参加支前工作。如皋解放区人民积极响应,在战役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为苏中战役取得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战备开始,如皋县人民政府就将分散保管在群众中的公粮公草,相对集中在安全的村庄设立临时粮站。当年夏征的全是元麦、小麦,部队在战事紧张之中食用不便,为减轻部队后勤工作的压力,家家户户昼夜不停将粮食磨粉,起窖在灶上蒸,村子里到处热气腾腾,老窖馒头很快又被切片晒干。六师许多战士是北方人,吃米不习惯,吃面条又不耐饥,供应站发动群众加工北方人爱吃的馒头送到战士的手上。因部队作战突然、运动频繁,为保证供给,如皋民工肩挑、车载、船运,水陆并进运输,仅搬经区朱家乡粮管员就向皋南战场运送粮草1.5万公斤。白天,敌机对粮草运输队轮番轰炸骚扰,运输大队多在夜间结队而行。战斗激烈时,部队伙房无法开伙,民工们就挑起烧饼箩、馒头筐,冒着枪林弹雨,把饭菜一直送到最前沿。 苏中战役前后一个多月间,如皋县后勤供应粮食达50万公斤(包括民工用粮),满足了部队的粮草需求。战士们自豪地说:部队出征,“千里不带柴和米,万里不带点灯油。” 全力以赴,抢运伤员 皋南战斗打响的当晚,丁东区第一批救护担架队1000余民工,携带担架500副,跟随七纵行动。丁林战斗时,薛世菁、季元山率400多副担架随军参战。如黄路战斗前,卢港区原定每村出担架3~4副,战斗打响后,全区运送伤员的担架有1200副,民工人数超过1万以上。三场战斗全县出征担架1万余副,民工6.8万余人。 每当战斗打响,随军担架队便如潮水般涌向前线,有的队员冒着炮火匍匐前进,一直到达最前沿阵地。如有战士负伤,队员们立即将他背下火线,在绷带所简单包扎后,再抬往野战医院。从前线到野战医院一般要步行20多公里路,时值盛夏,骄阳似火,担架队员们纷纷脱下衣服为伤员搭起凉棚,自己却光着脊梁暴晒。途中经常遭到敌机的袭击,他们巧妙地用树枝将担架伪装起来。敌机狂轰烂炸时,有的队员奋不顾身地扑在伤员身上作掩护,不少民工因此致残或牺牲。 皋南战斗时,一师伤员1079人陆续运至柴湾一师野战医院前方伤员转运站,当地组织妇女200余人为他们烧茶送水,换洗衣服。镇上的10余口井水用干后,妇女们就下河洗涮,以至小河里的水都被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妇女们日夜忙碌,眼睛布满了血丝,经手术后的伤员大多从水路运走,当时船小放不了几副担架,伤员大量积压,柴湾粮草供应站设法调集了500条民船,才陆续将伤员经东台转送到兴化老圩后方医院。 打扫战场,全民皆兵 国民党军溃败之时,抛下大量枪支弹药、服装、食品。民兵搜索到卡宾枪、汤姆枪数十支,步枪300余支、重机枪4挺、轻机枪30余挺, “马克沁”重机枪1挺,美国电话机1部。卢港区的民工在如黄路战场上搜缴到军服100余套、子弹1.5万余发。 战斗结束后,庄稼地、芦苇丛等躲藏着许多国民党军官兵,民兵、民工们常常在捕捉敌人散兵战斗中创造奇迹。兴娄乡13名民兵俘虏国民党军1个连,缴轻机枪4挺。雪岸区民兵周振明用一把菜刀活捉了20名俘虏,缴长短枪5支。柴湾乡烧饼店父子用计巧擒溃逃的国民党军士兵24名。南马塘区游击队小鬼排的战士,在8月11日下午毙俘从李堡战场上溃逃下来的敌人32名,缴长短枪23支、子弹3000发。在如黄路战场上,国民党军旅长梁采林和少尉飞行员马启勋,都是被民兵俘获的。马启勋在答延安《解放日报》记者提问时深有感慨地说:“回忆我在磨头上空跳伞降落被民兵捕获的情形,我深深地认识了解放区民众的力量。” 不计得失,踊跃参军 苏中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对敌斗争勇气,各区各乡都掀起了参军热潮。仅仅两个月,全县参军数达1081名。度军井区的丁邦德原来就是主力部队的战士,抗战结束后因病复员,他说:“我家这次分到两亩田,不把反动派打走,田就保不住”。所以,他把正在生病的妻子交给邻居照料,重新拿起枪杆子报名归队。石庄区的女乡长黄凤英报名参军后,在全区妇女中掀起了参军拥军的热潮。柴圩乡妇联会长张艺国和空田乡一位姓凫的妇女送未婚夫参军,使得“你参军,我送你”成为全区妇女鼓励夫婿参军上前线的口头语。 如皋老区人民在苏中战役如皋三场战斗中给予了新四军巨大的支持和帮助,对战斗的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此,苏中随军记者在《皋南战役目击记》中是这样来评价如皋人民的:“他们十分自然地与自己的队伍新四军站在一起。无疑的,这正是我们所以会取得胜利的根据所在。” 作者单位:如皋市委党史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