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粟裕大将:人民解放军最优秀的高级将领
2021-05-19 16:30:48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陆大同

1946年夏秋,面对蒋介石即将发动的全面进攻,是内线歼敌有利,还是外线出击有利?粟裕认为:在战争初期,以致整个战略防御阶段,应充分利用在广阔的根据地内部作战的有利条件,执行内线歼敌的方针,推迟外线出击时间为有利。在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要变化时,再转入外线战略进攻。在战争初期,各主要作战方向,各至在内线歼敌,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仗。他认为:华中野战军在苏中作战,民情熟悉,补给容易,能得到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比西出津浦线作战有利得多。

因此,早在1946年5月5日内战爆发前40多天,粟裕就向军委建议,为争取主动和战略配合,如果国民党军进攻李先念的中原野战军,即可发起苏中战役,为中共中央所采纳。1946年5月31日,粟裕又致电军委,提出华中战略区初期作战的战略构想。

电报分析了华中敌我战略态势,判断国民党对华中的军事部署已经完成,即将于近期向华中解放区进攻并以苏中为主要攻击方向。认为要击破国民党军的企图,必须达到其歼灭4至6个师的目的,才能改变现敌我态势。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连续进行2至3个战役,非一个战役所能完成。但是从华中野战军现有的6、7、8三个纵队的实力,只能打一个战役,要连续打下去必须增加新的力量。因此,粟裕建议,将“四、五旅调回华中”。关于华中与山东两个战略区的配合问题,粟裕在电报中提出:“倘苏中两个战役胜利后,即以六、八纵队四、五两旅,配合九纵队,九旅包围徐州,占领徐蚌段,在可能时则配合山东夺取徐州或济南及海州、灌云等城,以改变华中与山东的斗争形势。这个布置,我们要求山东在整个战役上应让华中先在苏中取得一、二个战役的胜利后,再转移兵力。”后来的实践证明,粟裕这个战略构想,基本上是符合解放战争初期华中战场的实际情况的。蒋介石果然首先把苏中作为主要攻击方向 ,随着战局的发展,主战场促步由苏中解放区前部转入纵深地区,再由淮海区转向山东。

粟裕还认为:战争初期,各战区之间应有战略性的配合,但不宜过早地高度集中兵力进行战役性的配合,如果急于作战役性的配合,我军集中更大的兵力,则敌人之兵力也将随之作更大的集中,不利于各个歼灭敌人。在兵力对比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过早地进行大会战,我军很难有胜利的把握。基于此,他多次向军委提出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歼敌的建议,并得到军委批准,从而取得七战七捷的胜利。这对于军委改变原定晋冀鲁豫、山东,华中3支野战军外线出击计划,形成战争初期南线先在内线歼敌的作战方针,做出了重大的战略贡献。

1946年9月两淮失守以后,华中、山东两野战军已经靠拢。粟裕认为,随着战争向解放区纵深发展,战线逐步缩短,敌我双方兵力更加集中,战役的规模越来越大,将是战争发展必然趋势。争取主动,改变战局的关键,在于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只有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打破敌人的战略围攻,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使战局朝着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因此,粟裕等人在9月20日致电军委后和山东野战军,建议两个野战军集中行动以改变战局。毛泽东收到粟裕的电报后非常高兴,对朱德说:“粟裕这个同志主意多嘛,你看他又给我们出点子了。”军委在9月22日和23日复电同意了粟裕的建议。

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会师后,关于战略出击方向有两种意见,一是陈毅主张全军进入山东,一是粟裕主张在苏北打一个歼灭战再走。粟裕认为走和打必须结合起来考虑,应该集中华中和山东两个野战军在苏北打一仗再走,以争取一切机会多歼灭敌人。如果我军不能在苏北打一个较大规模的胜仗就全军入鲁,过早地丧失华中,不仅对民心、军心不利,给以后开展苏北敌后游击战争增加困难,而且对下一步入鲁作战也不利。经过反复争论,军委与毛泽东批准了粟裕的主张,决定华中和山东两野战军暂缓去鲁南,先在淮海打一个较大规模的歼灭战。在粟裕的战役指挥下,华中和山东两野战军相继取得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的胜利,使人民解放军夺回了主动,完成了华东战区的第一个转折,把运动战、歼灭战推向更大的规模。为以后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外线出击后,为加强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的指挥,军委于8月4日指令粟裕前往鲁西南指挥,以积极策应刘、邓作战。并认为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粟裕即将前往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能否起大作用。粟裕接到军委电报,联系全国战局认为,就战略全局来看,战略重心已由内线转到外线,主战场也由山东转移到中原,华东野战军今后的主要作战方向和指挥重心也将相应地转到外线。为了更好的完成军委赋予的任务,粟裕向军委和华东局一连提出了3个建议:为了进一步集中兵力,造成战役上的优势,建议增调6纵到西线;为保证内线作战,建议留在山东的2、7、9纵三个纵队组成东兵团;考虑到“人事关系与指挥便利”,建议陈毅一同去西线。军委当即批准了粟裕的建议。

8月18日,为更有力地支援刘、邓作战,粟裕致电军委,建议将华东野战军西兵团作战范围扩展到陇海路以南,以运河西岸为中心,破袭津浦,威胁徐州。毛泽东在8月24日亲自复电,认为粟裕的建议极为正确,并将西兵团作战范围扩大到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

此后,为确保中原,蒋介石集中力量加强中原防御。在一段时间里,敌我形成拉据状态。为了改变中原战局,粟裕进一步探索外线出击后的战争规律。他分析:必须高度集中兵力,从打大仗去准备,才能歼灭敌人。如果集中一个战略区的兵力担任突击,邻区能及时协同打援或钳制援敌迟进,则比较彻底地歼灭敌人一路是很可能的。在此区歼灭战结束,敌向此区集中,则我军又分散或转到郊区,总以何区便于歼敌即向何区集中,如此能有两三次大歼灭战,形势即可变化。

1948年1月22日,粟裕向军委发出著名的“子养电”,建议:三支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于中原地区辗转寻机打较大的歼灭战。同时,粟裕在电文中建议统一全国的建军思想,尽可能统一编制与番号及干部训练。

在粟裕发出“子养电”5天以后,军委和毛泽东电示粟裕,确定由他率领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第1、4、6纵队渡长江南进,从鄂西地区渡江转战到闽浙赣。接到毛泽东的电报,粟裕经过思考,再次发电报给毛泽东,重申他在“子养电”中的观点和建议,但毛泽东仍然坚持粟裕率部渡江南进。

在濮阳整训期间,粟裕致电军委和毛泽东,再次建议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不渡江,集中主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毛泽东于5月初采纳了他的建议后,粟裕精心组织指挥了豫东战役,打了一个空前的大歼灭战,有力地证明了在敌人密集,机动方便的中原地区,确实可以打大仗。粟裕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思想与建议,对于缩短战争进程做出突出的贡献。

1948年7月16日,粟裕致电军委,提出华东野战军首先休整一个月,然后协力攻济打援的建议,以集中更多的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从根本上改变战略态势,推动战局向南线战略决战发展。毛泽东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改变原来指令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立即攻占济南的决定。

粟裕在筹划济南战役期间,就思考打下济南后华东野战军的行动方向。如回师中原,我军将处于白崇禧的武汉集团与刘峙的徐州集团之间,挂系可能参战。因此,他于8月23日向军委和毛泽东提出:“两个月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应。”以利用蒋桂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打蒋军的徐州集团。粟裕认为:解放战争以来,随着敌我力量向更大规模发展,这种大歼灭战发展下去,势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这是个客观规律。在济南战役尚未完全结束之时,粟裕发电报给军委,建议下一步举行淮海战役。毛泽东于9月25日复电粟裕,肯定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因为当时实行战略的条件尚不成熟,毛泽东设想的淮海战役也没有把徐(州)蚌(埠)包括在内。以后情况逐渐发生新的变化,10月下旬,陈毅、邓小平率领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由西向东推进,两支野战军即将在战役上协同作战。10月31日粟裕致电军委又提出了新建议:请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邓小平统一指挥淮海战役。毛泽东于次日复示同意。这就从组织领导上明确了两大野战军在一个战场上进行战役协同。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在东北的国民党主力增援华中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11月6日,国民党军撤离海州,华东野战军部队立即进占海州和连云港。锦州、葫芦岛撤退的国民党军增援华中必须经海运绕道而行,而且不能弥补淮海战役已受的损失。长期隐蔽在国民党军中的何基沣,张克侠于11月8日率部在徐州东北地区起义。华东野战军部队可以顺利直扦徐州以东的陇海线。当日上午,粟裕向军委发出使“小淮海”发展成大淮海的关键性建议“齐辰电”,他建议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兵困后,不必按原计划向两淮进攻,立即以主力向徐蚌线进击,抑当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然后分别消灭并逐渐加以全歼。毛泽东于11月9日复电粟裕:“齐辰电感。应尽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此电表明,在粟裕的建议下,军委与毛泽东下定决心将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决战。

12月15日,粟裕敏锐地注意到了淮海战场的粮食供应问题,发电报给邓子恢,李达并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军委,建议召开一次联合支前会议,统筹解决淮海战役粮食及其他支前问题。军委采纳了粟裕的建议,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军委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粟裕当时集中兵力于中原黄淮之间打大歼灭战的建议,具体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1949年4月10日,军委致电总前委并二野刘伯承、张际春、李达,三野粟裕,征询他们对渡江时间的意见。粟裕即于当日复电军委,认为4月下旬为黄梅雨季,现在已经到了桃汛时期,江水日涨,渡江将发生许多困难,江阴下游则无法渡江。粟裕在电报中提出:“如仍需强渡,则依原定“时间”为好。”刘伯承认为按原计划于4月15日渡江为宜。4月12日,粟裕再次向军委和总前委建议:为渡江便利,以4月20日前后为最好。4月17日,总前委向军委报告渡江的时间,基本上是以粟裕的建议为蓝本的。后来渡江战役正式发起的时间是4月20日。

在渡江战役尚未结束时,粟裕便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争取解放战争的全胜上。他认为,从战略全局考虑,第三野战军下一步的作战任务,主要是解放沿海岛屿和解放台湾,以及肃清华东沿海地区的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

1949年5月22日午时,即发出淞沪战役攻击命令的第二天,粟裕向军委致电建议,三野部队提前入闽。军委于5月23日复电,同意三野部队提前入闽,同时,对各个野战军向全国进军做出新的部署。这一战略决策,比军委原定进军福建的时间整整提前了一年,是粟裕为缩短解放战争进程的又一战略性建议。

粟裕作为人民解放军向中央提出全局性、战略性建议最多的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关系战略全局的重要建议在10次以上。原三野参谋长,后任军委副主席的张震说:“粟裕同志富有战略远见,敢于和善于从实际出发,对重大问题进行独立思考,适时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战略性建议,为军委毛主席进行正确的战略决策,推动战争全局朝着有利于我方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显然,这是十分中肯的评价。

[编辑:高锋]
上一篇:姬政委情系苏中革命老区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