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丰碑永记心——回忆笔下几位军人党员的感人事迹
2021-07-19 09:50:25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凌华

业余从事新闻报道30多年,笔下的先进党员自己也无法统计,有全国、全省的优秀党员,有全市、全区优秀党务工作者,其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在通州区人武部担任报道员期间,报道的几名军人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尽管好几位相继离开人世,但是他们的形象犹如一座丰碑,在我脑海里永不磨灭,永记我心。在全国上下都在倡导学党史热潮时刻,在“八一”到来之际,重新回味一下这些军人党员的感人事迹,格外有意义,同时也与大家共享。

百岁老民兵与两把军刀的故事

2005年,当时的五甲镇人武部长季国江告诉我,他们镇平和村20组有位百岁老民兵瞿立范家里珍藏了两把军刀,分别是他在任乡民兵队长时从日本鬼子和还乡团头目手中夺得、经领导同意后留在身边用于杀敌的,并一直保存着。联想到当年正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想这个题材一定很有意义。我先后两次坐公交车到老人家里、村里、其亲戚和邻居家里采访。

瞿立范是1937年参加革命、1941年入党,2005年正好100岁。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过功、受过无数次嘉奖。在抗日战争时期,瞿立范任乡民兵队长,经常带领民兵与鬼子周旋,配合地方部队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为了应对鬼子的扫荡,瞿立范和众多民兵从来不住家里,即使过年也不回家,睡猪圈、蹲桥洞是常事。尤其是拥有两把军刀以后,瞿立范在一次战斗中,用军刀砍掉敌人机枪手的手臂。1942年,瞿立范还在本地参加了有名的谢家渡战斗和后来的渡江战役等战斗,在渡江战役中,时任支前中队长的他带领民工随军运送粮食,还荣立了三等功。

后来,我先后促成当地供电公司等几个单位的民兵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穿越蘑菇云:珍藏了40年的秘密

2004年冬季征兵期间,当时的金沙镇人武部部长陈国光告诉我,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时,我军5位空军飞行员勇敢驾驶飞机穿越蘑菇云执行取样任务。其中有一位就是通州籍军人,原通州市纪委副书记耿君。我一听,立即要了联系方式,与本地几位记者一起前往位于金沙镇陵园新村耿君的家里采访。

当时让我记忆犹新的场面至今难以忘怀。耿君说,他是在1964年的9月接到命令的,那时母亲和未婚妻刘翠娥正好到部队去看望他。不到一星期,就接到执行重要任务的命令,深明大义的未婚妻什么也没说,马上收拾行李回了家。由于原子弹爆炸的特殊性,他始终没有让妻子及家人知道,那时他与战友一起,冒着被辐射的危险,先后两次穿越蘑菇云,及时、足量地捕捉到了烟云中的放射尘埃,还荣获集体一等功。耿君说这个秘密在他心中一直藏了40年,直到笔者和一些媒体找到他时,其家人和朋友才知道。当时,耿君的妻子刘翠娥听后,先是一愣,尔后才恍然大悟:“那次你,你催我们走,原来是执行这个任务呀……”说完,满面热泪。当时,她做梦也没想到,与自己生活了近40年的老伴竟然还是一个英雄。

“我那次只知道他又接到任务了,也就没有多问,哪里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秘密。即使婚后,随军到部队生活11年,他也没有向我透露半点。

耿君说:“说实话,要不是你们来,我还真想隐瞒一辈子!”

回到地方后,一直想去看望他,因忙于工作,一直未能如愿,然而,就在2020年10月,耿君永远离开了我们,让人倍感伤心。

渡江第一船上的王排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上第十八课是《第24号船》,文中主人公王排长带领战士们冲锋在前,在长江东线率先冲上对岸,王排长也曾经是粟裕将军率领的钢铁18旅中的一兵,就是沙家浜里的36名伤病员发展起来的。王排长的名字当时叫王金文,其真名其实叫宣进锋,当时怕在黑暗环境下连累家人而改名的,而且当年的王排长就住在通州区原四安镇徐桥村8组。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东中西三路抢渡长江,作为排长的王金文与战士们驾驶24号船冲锋在前,在长江东线率先冲上对岸,被称为渡江第一船上的王排长。

“记得当晚,我带领一个加强班,从泰兴的西家桥开始渡江。江水的寒冷,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怕,可怕的是将要到达南岸时遇到了旋涡,船控制不住猛地打起了转。我就和其他3名战士一次次地强渡,使出全身力气,经过10多次努力,终于冲出旋涡,在天明之前到达了南岸。”

战争是残酷的,每当回忆时,王金文总是谈笑风生,说得非常轻松。他说,没有坚强的意志当不了兵。有一次,在战斗中,敌人的一颗子弹穿透了老人的胳膊,只露出了一点弹头,当时药品紧缺,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医生为他取出了子弹。有个刚刚入伍的小战士看到后,有些害怕,就问王金文子弹打进去时疼不疼。王金文幽默地说:“一点不疼,要不是我用胳膊把子弹夹住了,它早就穿过去打别人了。”

抗美援朝的二次战役是一场恶战,王金文时任连长,他的对手是美国海军陆战队6师。“当时我们守在192高地上。山顶上零下二、三十度,战士们只穿着几层单衣,脚肿得和袜子、鞋子粘在了一起,脱都脱不下来。战士们把头缩在衣领里,呵出来的热气一会儿就在胸口结成了冰。”老人略有所思。

在这次战役中,全连122人,最后只剩下不到30人。最终,他手下的一个排就立了一个集体二等功。

在王金文的戎马生涯中,他身上的每一个伤疤都是他参加渡江战役、孟良崮战役、鲁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的见证,每一个伤疤都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到刮风下雨,他就浑身酸痛;一到冬天,他的手肿得就像馒头一样,而且一湿水就钻心得疼。但他总是能以达观的态度对待这一切。他常对家人说,比起18岁就在抗战中牺牲在战场上的弟弟,比起为国捐躯的战友们,我算幸福的了。

当地有个风俗,去当兵的人都要在家门口种一颗银杏树,2006年11月,当我来到王金文家采访时,他当年(1941年1月)种的银杏树长得枝繁叶茂,老人每每抚摸它,就像在抚摸一段难忘而辉煌的历史,在树下,我抓住机会为老人拍了一张全身照(如图)。

据介绍,老人2011年离开了我们,享年90岁,让人倍感遗憾。不过,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一直没有忘记他,在原四安镇北边的一块墓地里,为他立了块墓碑,上书8个金色大字“王金文排长纪念碑”,右侧小字为“渡江第一船第24号船”,左侧小字为“新四军第二十军历史研究会敬立”。

通联:通州区发改委凌华

[编辑:高锋]
上一篇:沈毅—苏中人民的好儿子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