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老促会简报>> >> 正文  
如东县马塘中学《大江南北》读后感选编
2024-07-02 14:48:30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大江南北》读后感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1)班 姚吁琪 指导老师:张晟华

“千百年来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受艰辛而不屈,就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在认真翻阅过《大江南北》后,我便真真切切地理解了这句震撼人心的话语。

杂志中一篇篇发人深思、促人前行的文章使我深受鼓舞。什么是中国力量?在我看来,是从红军战士们到如今解放军战士们始终如一对国家的坚守;是企业家们不断开拓中国市场将其推向更大的世界舞台;这是国家领导人们的无私付出。

艾青曾说过“个人的痛苦与快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快乐里”。这便完美地诠释了舍己为人这样高尚的品质。这句话用在中缅边境戍边人罗剑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六年间,罗剑将来到边境时的一阵子变成了现在的一辈子,也从“流水的兵”变成了“常住户”。自2018年至今罗剑没有回家吃过一次年夜饭,也正如边防战士们的座右铭一样“镇守边关,视死如归”。当然在像罗剑这样意志坚定的边防战士的影响下也鼓励了许多新成员的加入,吴兴凡便是其中一个。罗剑也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人加入他们,为守卫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大江南北》还有许多有意义的红色故事无不让人感悟万千!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像他们一样了解红色精神,学习红色精神,传承红色精神。

“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青少年的我们正要如周小平先生所说,用自己的力量舞动那把专属自己的长剑为祖国的大好江山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用血肉之躯筑起精神长城——《大江南北》读后感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1)班 杨张禾 指导老师:张晟华

蔚蓝的天空,澎湃的海洋,辽宁号航空母舰在这辽阔的海域推进,天空滑翔的歼20战斗机,周围气宇非凡的战斗舰便构成了《大江南北》第400期的封面。

翻阅《大江南北》,是党和新四军的光荣历史,是红色优良传统在纸质的书中熊熊燃烧,它们是历史星河中最熠熠生辉的一颗颗明珠。若非党与新四军在抗战中浴血奋战,又何来现在的美好生活?

书中,我看到的是坚贞不屈的党和人民的“骆驼”——任弼时、是集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于一身的粟裕、是“南北征战戎马一生”的齐金柄、更有“千面奇人”华克之这样书写波澜壮阔史书的铮铮汉子。读《大江南北》,我所感慨的并不只是跌宕起伏的历史,更是这血腥的岁月,是有那么多位“任弼时”的牺牲,用血肉之躯筑起的流传千古的精神长城。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曾言“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我想,继承《大江南北》革命先烈优良传统的青年人必当如此。“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毛泽东如是说。青年人应有所作为,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应庆幸。不再是战火纷飞的硝烟时代,不再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的时代,我们应珍惜。

如今山河盛世,我们青少年应以史为鉴,秉持内心那铮铮爱国情操。“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方可让《大江南北》中的伟岸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红色的花蕾。


为党为国作贡献——《大江南北》读后感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1班 冯可馨 指导老师:张晟华

又翻开《大江南北》,通过它,我了解到邓颖超同志晚年领导政协工作的杰出表现,了解到近代中美建交的历程,了解到韩惠如对共产党的无私奉献……

 《大江南北》带给我们的绝不只是一段段历史陈述,而是带着我们去看到,在时代发展的背后,那群怀有满腔热血,为国之崛起而奋斗的人,更是带我们去领悟,在那个灰暗又艰苦的年代里,那种无畏艰险,不惧困难,敢于斗争,为人民谋幸福的时代精神。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邓颖超同志,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政治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的一生,为党的事业全力以赴,为新中国吹响发展的号角。她重视民主,让政协委员多了解实际情况,参加小组讨论,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观点,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职能;她重视文史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主张“取其精华”,将不真实的资料舍弃,留下真正符合历史的资料,为文史资料工作的开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她坚持国内和平,团结,共进,在担任国民参政会中共方面参政员时,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广泛开展统战工作,为巩固和扩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重要贡献。邓颖超同志坚定执行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我辈青年的榜样。

有这本红色书刊常伴身边,它教会我要去做一个为党为国作出贡献的青年。


读《南极追梦40载》有感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2)班 张石铭  指导老师:顾雨红

在《大江南北》总第396期《南极追梦40载》一文中,作者讲述了中国极地科考船从无到有再到强盛的过程,其中的艰辛与苦难简直难以言表。从最初开始,为了能让中国拥有到极地科考的能力的船只,我国在北欧某国购买了一艘在极地航行的船舶,但当其知晓我国将用此船在极地展开科考时,将原来600万美金的价格翻了一倍,这无疑是强盗逻辑,无奈之下将设计科考船的任务交给了吴刚,吴刚加入了″雪龙2″的设计团队。从2009年接手到2019年船舶交付,十年磨一剑,终于建成了我国第四代破冰极地科考船。科研中,吴刚在外国专家的教学与指导下,深入了解与破冰相关的各种知识,并付诸实践,体现了他们的坚强不屈与开拓精神。

在我国自主研发的“雪龙2”极地科考船上,有着各种先进的装备和系统,其配备的各种通用实验室拥有强大的兼容性和机动性,这些无不体现了我国科研团队的底蕴深厚。其配有的30吨的门型吊架与22米长的活塞沉积物取样器,更是将它“科考为主,运输为辅”的设计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雪龙2”与以往三代科考船相比,体现了科考由辅转主的转变,使我国南极科考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无疑是我国实力强盛的证明与对自然科考的探索与坚持。

更加令人振奋的是,自“雪龙2”进入极地探索以来,我国开启了″双龙探极″的破冰科考新模式,其模式为“雪龙”与“雪龙2”共同合作,在中山站外围进行科考,“雪龙2”为“雪龙”破冰引航,其为双龙探极的主要形式。在其中,“雪龙2”的船长肖志民告诉记者,“雪龙2”其破冰厚度为1.5米左右,但在实践基础上,其破冰能力大大超过1.5米。对于其实践破冰能力的超模,体现了我国制造力与科技发展的巨大飞跃,是对强大祖国的肯定与激励,也是极地科考挑战对中国所做一切的肯定与认可。

作为中国的一分子,看到祖国日益强大,对着各种极端恶劣环境的挑战,做出的回答与提交的满意答卷,不仅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质变,更是中国人自己坚持向上奋发图强优良品质的最好证明。中国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亮剑碧海长空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2)班 丛缪元   指导老师:顾雨红

“我已无法返航,请继续前行。”“海空雄鹰团”的一员王伟烈士在驾驶81192战机与敌人决战到底前,曾有过这样一句感人至深的话。当我读完《“海空雄鹰团”亮剑碧海长空》一文之后,那叱咤长空、敢打必胜的“海空雄鹰精神”在我的脑海中与这句话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我感动于舍身忘我、雄姿英发的“海空雄鹰团”,更感动于他们这永葆王牌雄风的“海空雄鹰精神”。      

他们尽己所能,超越极限。辽宁舰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是他们光辉战绩中耀眼的一页。在面对高速歼击机双机低气象起飞这一高难度、高风险的战斗课目时,他们义无反顾,以高超的技术将这一沉寂多年的高难课目重新搬上了蓝天。在极短的时间内,出色完成改装和试飞任务,是他们敢打敢拼,敢于亮剑碧海长空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从未停止过奋斗,从未停止突破,一往无前的“海空雄鹰精神”已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里。

砥砺前行,他们永不止步。一起二等飞行事故,他们士气受到严重挫伤,但他们经受住了挫折考验。“在哪里折翅,就从哪里重新起飞”,他们愈挫愈勇,重返蓝天。以特情为台阶,开创新录,即使在发动机故障时,也能成功着陆。他们不畏挫折,坚定信念,自信从容,进行全面建设,踏入了一个更新更快更科学的轨道。

无愧祖国,无愧人民,他们更有一颗赤胆忠心。“决不能轻易选择跳伞”,即使在面对生死考验,为保护国家花巨额资金装备的新战机和宝贵的飞行数据,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决定用生命作一次冒险。生死关头,国家为先,不管隆冬盛夏,他们从未误过一次战斗起飞,时刻保卫我国的领空、领海,他们总能让我们安心。

“海空雄鹰团”是从新四军走出的英雄部队,他们的模样是中华儿女不断奋斗、不断拼搏的模样,他们的精神是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中国精神。我们当代青年,生逢盛世,更生逢其时,我们当以他们为榜样,超越自己,努力攀登知识高峰,尽可能追求卓越,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每每遇挫,我们当从摔倒之处爬起,以更好的姿态去战胜困难,如“海空雄鹰团”一样,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站起,努力发出自己的一分光,一份热。

初读这篇文章,我被文中的插图所吸引,为“海空雄鹰团”一次次的丰功伟绩惊叹;第二次读时,飞行员驾驶战机技术的高超让我为之敬佩;第三次读时,他们的坚韧,他们的不屈,他们对于祖国,对于人民的崇高的爱,让我感动,更激励着我,在学习的道路上,学会坚持,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抗战到现在,再到未来,“海空雄鹰精神”永远不会消失,我们将用行动传承它,践行它。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相信,我们都能像“海空雄鹰团”的战士们一样,直挂云帆济沧海!


陈毅是个好同志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2)班 孟姜明  指导老师:顾雨红

他从未当过“总司令”和“总指挥”,却被称作“陈老总”,主要是他为人随和、令人亲近。

他既是开国元帅,也是诗人、外交家,曹禺说他性格可爱,夏衍迷他的妙语连珠,民主人士柳亚子称他为“兼资文武此全才”的将军。

毛泽东有句最普通的名言:“陈毅是个好同志。”或许年代相隔久远,人们对这位文武兼备的儒将之风采,只能在他的文字传记中领略一二。此刻,让我们带着崇高敬意来缅怀这位开国元帅——陈毅,走进《大江南北》,聆听他的故事。

1922年,21岁的陈毅回乡时,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

当时,农村极为落后,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前清时安装的农业机械。以轧棉花的机子为例,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看着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为何不为乡亲们改装成水力驱动?也正好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陈毅很快便将想法付诸实践,经过试用,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省了劳动力,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面对大家的啧啧称赞,陈毅格外开心。

随后,他向留法的同学蔡和森去信,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之后,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组织已经同意他的请求。1923年初,陈毅离开故乡。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陈毅故居有一处景点,用花岗石雕刻了20颗巨型棋子,形如一盘开局的棋,名为“友谊广场”。这处广场正是立意于陈毅元帅“围棋外交”的高超外交手段。

1958年2月11日,毛泽东正式任命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虽然他在日记中曾表示对负责外交工作“实有绠短汲深之惧”,但他仍然出色地完成了党交予他的这项重任。

陈毅的外交手段极为丰富,其中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善于借力。1958年,中国对日本提出改善中日关系的政治三原则后,浅沼稻次郎、石桥湛山和松村谦三等日本政界知名人士相继访华。在一次会见中,陈毅对松村谦三先生提出一条建议:“围棋、乒乓、书法、兰花都可以交流,不谈政治,只谈友好。”

松村谦三先生极为赞同,回国后,他积极奔走,终于促成了1960年日本围棋代表团首访中国的中日关系破冰之行,1962年中国围棋代表团回访日本,此后中日民间交流日益增多。1964年12月,日本29位知名棋手发出呼吁,发动日本800万棋士征集民众签名,要求恢复中日邦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全面实现邦交正常化。

陈毅这一外交创新,也被运用到了中美两国建交进程之中。陈毅,以其外交工作的辉煌成就,为新中国真正登上世界舞台建立了功勋。


《秦云:从童工到新四军战士》读后感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3)班 俞子烨   指导老师:顾雨红

近日,我读了《大江南北》2023年第12期,其中《秦云:从童工到新四军战士》一文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秦云从一个贫困家庭的童工,历经艰辛,最终成为一名勇敢的新四军战士的传奇人生。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对秦云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精神深感敬佩。

秦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苦难和艰辛。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生计不得不将她送去当童工。在恶劣的工作环境和残酷的老板剥削下,秦云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然而,她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垮,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活,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未来。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秦云毅然加入了新四军,成为了一名勇敢的战士。在战场上,她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但她始终坚定信念,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奋斗。她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战士,还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积极参与部队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为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秦云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她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她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传承。

同时,秦云的故事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性。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无数像秦云那样的英雄人物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奋斗,她们的付出和牺牲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秦云:从童工到新四军战士》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章,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会像秦云一样勇敢坚定、无私奉献,努力学习、提升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让见义勇为者不再受伤害》有感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3)班 冒金雪 指导老师:顾雨红

常言道“善良之心,勇敢之行,见义勇为,一往无前”。世上有善亦有恶,有美亦有丑,尔若要问我最钦佩之物为何?吾当对曰:“见义勇为”之美德!

一本书,一盏灯,一个人,一个寂静的夜晚……我读了《让见义勇为者不再受伤害》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讲了影片《第二十条》中的三件事情:王永强为保护家人重伤村霸致其死亡;韩雨辰为阻止霸凌而致霸凌者鼻梁骨断裂;张贵生为保护受流氓骚扰的女乘客而重伤了对方以至于入狱三年,以及由这部电影引发的思考。

而这也引发我的思考:到底应不应该见义勇为?而何为见义勇为?顾名思义,见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奋勇去做,这是多么英勇的行为呀!可如今却是好人难做,见义勇为更易招祸,故人们选择袖手旁观。这也造成了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不是不能见义,而是见义不勇为!

古语曾言“天地有正气,见义敢勇为!”,吾认为即使这个社会有多不公平,但正义之举总有回报!故我们应当见义勇为,即使被诬陷,也要敢于反驳!

义乃中华魂,勇为万家安。五一本是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可事故不饶人,梅大高速的塌方造成多人受伤甚至死亡!君可见那饶先生的岳父,为救下其他人,便只身拦于车前,甚至下跪!他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了,而你却以为他是在求救亦或者碰瓷。你下车后用凶狠的语气问他干什么?不知道这样跪在高速很危险吗?他却耐心地解释道,前方塌方了,不能往前开了。也许开始你以为是碰瓷的,你也犹豫过,可你终究停下来了。你一时的善良心软,结果救了自己一命。古人常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而他见义勇为膝下跪,誉满乾坤为最美。

君可见那冷藏车司机王向楠,为阻止后车前进,将冷藏车横于路中间,不管后面的车怎样想,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为什么呢?因为他是退伍军人!他大爱无疆善若水!君可见那刘永缙和蔡炫达,不顾危险,直接下去救人,没有一点犹豫!其中蔡炫达也是被刘永缙救上来的!同时他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他们正气浩然荡九州,经典传承功至伟!

此等见义勇为之事,怎能让人不为之心动呢?

“德不孤,必有邻。”为他人安全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宁赴汤蹈火,从来都是中华儿女看重和敬仰的崇高品质。可见义勇为离不开持续有效地筑牢法治基石,增强制度保障。在突发情况下,特别是救助者自身都面临危险的情况下,见义勇为往往意味着要承担高风险。正如《第二十条》中的检察官韩明所说:“我知道改变一些事情很困难,追求公平正义要付出代价,但这个代价由谁来承担,老百姓吗?难道用他们的性命,用整个家庭的命运,甚至是几代人的命运去承担这个公平正义的代价吗?而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法不能向不法让步!”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只有健全的保障制度才能消除见义勇为者的顾虑。故人民尚正义,社会有正气,民族才会生生不息,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我们不仅要传承见义勇为,更要弘扬,使社会充满正气!敢于见义勇为,利国利民利己。所以我们要见义勇为,法律会为我们撑腰!


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前行之路——《大江南北》读后感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4)班 曹姜雯 指导老师:贾薇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承载着无数先烈的英勇奋斗和崇高理想。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更需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让这份精神力量成为我们前行的灯塔。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崇高精神品质。它包含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等。这些精神品质,构成了我们党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精神力量,成为我们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

红色基因中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只有传承红色基因,才能确保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

雷锋,一个普通的战士,却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他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样。雷锋的事迹告诉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焦裕禄,一个深入基层、心系群众的县委书记。他面对兰考县严重的风沙灾害,不畏艰难困苦,带领群众进行艰苦的治沙斗争。焦裕禄的事迹告诉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担当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黄大年,一位杰出的地球物理学家,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到祖国,致力于地球物理研究事业。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的地球物理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大年的事迹告诉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用智慧和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要深入挖掘革命历史中的感人故事和英雄事迹,用生动鲜活的语言和形式讲好红色故事。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革命历程的艰辛曲折等内容,了解历史、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将红色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豪情壮志。

红色教育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通过组织参观革命历史遗址、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等方式,亲身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和红色精神的伟大。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将红色教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红色基因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传承红色基因,对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通过红色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总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在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加强红色教育,讲好红色故事,营造红色氛围,创新传承方式,让红色基因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传承红色基因的方式方法。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而努力奋斗!


红色的期刊 时代的史诗——《大江南北》读后感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5)班 周雨菲 指导老师:贾薇

在我翻开《大江南北》的那一刻,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门,它带领我穿越时光,走进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

杂志中记录的每一个故事,都仿佛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我被那些英勇无畏的革命先烈们深深打动,他们的精神力量和坚定信仰,是支撑起新中国大厦的基石。

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它讲述的是一位老战士在战争年代的英勇事迹。他身经百战,每一次都冲锋在前,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和平年代,他依然保持着革命军人的本色,默默地为社会做贡献。他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无私的奉献。

除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书中还记录了许多普通人的感人故事。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责任。这些普通人的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在阅读这本杂志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现实的关怀。它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同时,它也用自己的笔触,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国家的深深祝福。

《大江南北》不仅是一本红色期刊,更是一部时代的史诗。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在阅读这本杂志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荣耀。

对于我来说,这本杂志更是一个精神的寄托,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铭记历史,缅怀英雄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6)班 吴杨睿 指导老师:黄巧玲

在新四军中有这样的一名虎将,他曾出生入死负伤九次,全身上下肉眼可见的清晰伤痕大小多达13处,右眼中残留弹片和肌体组织长在了一起无法取出。他就是曾经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梁老虎”梁从学中将。

梁将军是一名老红军。1903年5月21日,梁将军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的一个穷苦农民家中,9岁起开始给地主家放牛做工。1929年,梁从学的家乡遭旱灾,但是地主们的剥削却变本加厉,受尽地主欺凌的他加入农民协会,积极开展“扒粮”斗争。同年10月入党,11月8日,梁从学在家乡打响了大别山区起义的第一枪。1930年2月,他加入当地赤卫队,由于战斗英勇编入了红军当中,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在随后的多次反“围剿”斗争和苏家埠战斗中表现积极,被多次提拔,但在1932年10月的第四次反“围剿”时身负重伤,返回鄂豫皖苏区养伤。

在战争中学习,在战争中成长,在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涯中,梁从学多次负伤,多次被送至后方救治,无数的战友在他的身边倒下,他深刻地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梁从学为了提高政治和军事理论水平,他经常利用行军和战斗间隙学习文化,他又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和战场经验,总结出指战员必须做到的“八会”,并且为了彻底落实,他将“八会”纳入严格的军事训练中。

不怕牺牲,坚持斗争,转战四方,奋勇杀敌。从1935年开始,梁从学就带领部队在皖鄂地区打游击,他多次化身敌人在封锁线中来回穿插,取得一系列战果。但在一次战斗中,梁从学不幸中弹,多亏了一位老大娘救了他。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梁从学的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继续在皖中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在皖南事变发生后,梁从学被任命为新四军二师四旅的旅长,他带领所部开展大练兵运动,大幅度地提高了所部的军政素质和战术水平,后来,四旅的将士与兄弟部队和日伪开展了浴血奋战,先后发动天仪扬破袭战、津浦铁路淮南段破袭战、大桥战斗等,出色地完成了坚持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光荣使命。在抗战胜利后,梁从学任淮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7年7月国民党对淮南地区发动进攻,梁从学配合华东野战军正面作战。1949年梁从学指挥渡江战役的交通,动员民众,征集大批民船,配合解放军修路架桥,使百万大军成功渡江。

了却天下事,身藏功与名。1955年授衔时任皖北军区司令员的梁从学只被授为少将,许多战友纷纷为他鸣不平,就连陈毅也认为他身经百战,劳苦功高,应该评为中将,但梁从学自身淡泊名利,在9月正式授衔时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如今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你我都应铭记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斗争历史,缅怀那些为我们而牺牲的革命烈士们。1973年4月7日,梁从学与世长辞,享年70岁。追悼会上,时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吴华夺赋诗一首:“农民暴动当红军,舍生忘死战一生。能上能下胸如海,戎马一生欲何求。方山远望金牛山,大桥飘香万古留。写成青史漫悠悠,奋起旌旗是英雄。”

梁从学的故事结束了,但是属于我们的故事即将开始,少年时正值奋斗时,我辈者应向先辈学习,珍惜美好时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读《大江南北》有感

如东县马塘中学 高一(7)班 郑雨欣 指导老师:刘红梅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嘹亮的歌声萦绕在耳畔,声声入耳,不绝如缕。蓦然回首,若没有共产党人的义无反顾,赴汤蹈火,我们何以见得能有现在安居乐业的生活?    

胡曾钰,在孩童本该无忧无虑地玩耍的年纪,毅然用她稚嫩的双手,为母亲分担家庭的重担,最终靠全家的努力才勉强读完初中。在那战争不断的年代,正值花样年华的她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与土地的无情摧残,这使她坚定了抗日救国的信念,毅然决然加入共产党,为中华之崛起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她为保护国家与人民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一不小心就会葬送性命,这种感觉是坐在教室里读书的我们体会不到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胡曾钰更是将这宗旨深入贯彻,即使自己起早贪黑,生活困难,依然配合党改善人们的生活。老百姓是最淳朴的,你要是对他好,他一定也对你好,仅一年的时间,当地的人都十分相信并尊重她,是她的真诚与热情感化了麻木痛苦的百姓。     

即使敌众我寡,胡曾钰也勇作第一,冲在最前方,掩护撤退时却在最后,但事与愿违,最终她还是倒在了血泊中,生命永远地停留在了21岁……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但这种可歌可泣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现代的社会已经变得少之又少,没有了战争,没有了侵略者,人们安居乐业,这种精神也在逐渐淡化,慢慢地人们开始沉浸于自己的舒适圈,变得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不曾想若没有像胡曾钰这样冲锋陷阵、无私忘我的共产党员,现在的安适生活、和谐社会还将存在吗?很显然,答案是不会。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若没有他们的敢为人先、英勇无畏,我们现在依旧是被侵略的国家,更不可能有高楼大厦、校园操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前人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打拼了一个安稳之国,无论是青年还是少年,我们都应该继承并弘扬共产党人敢为人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铭记历史,展望未来,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崇高的精神品质拓展有价值的人生之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学雷锋精神,担时代重任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8班 赵梓辰  指导老师:胡锦

雷锋,一个平凡而响亮的名字,如山间清泉,洗涤人心,他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他的精神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仍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今日之青年仍应传承雷锋精神,成为能担当时代重任的民族脊梁。

雷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精神影响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然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充满着信任危机的社会,老人摔倒不敢扶,地上有钱不敢捡,陌生人的求助不敢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常态。当快速发展的社会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我们开始质疑、犹豫、彷徨。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雷锋精神的激励,让雷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雷锋精神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是“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的进取心态;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信念。

学雷锋精神,要爱自己的国家。雷锋一心向党,向社会主义,即使知道苔花如米小,但也努力用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雷锋精神,要甘于奉献。张桂梅校长就是当代的活雷锋,抛弃了优越的环境走进了大山,她用瘦弱的身体撑起了山里女孩走出去的桥梁,在六十多岁的年纪即使疾病缠身仍费心尽力地奋斗在教育领域,她用行动践行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当面对生死的考验时戍边烈士陈祥榕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中国西部边境冲突中他突入重围,营救战友,英勇战斗,奋力反击,毫不畏惧,直至壮烈牺牲。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的誓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陈祥榕用身体筑起巍峨界碑,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的真正意义。

学雷锋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正因雷锋有着坚定理想信念,他才能毅然投身到服务祖国、奉献人民的实践中来。正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代代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中理头苦干,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毛相林才能带领村民们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年在悬崖峭壁上凿开了一条绝壁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向着新时代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天降大任于我们。我们要学习雷锋精神,怀大志,有追求,有目标,敢想敢做,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勇往直前,用雷锋精神武装我们的头脑,让雷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他的一生,是一部辉煌的史诗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12)班 李君怡 指导老师:杨敏

他,如火红的石榴花,热烈却不张扬,内敛却不失气魄。

在细细品读《大江南北》后,一篇名为《红榴似火思故人》的文章让我感慨颇深,作者赵坚回忆了粟裕将军的戎马一生,苏中“七战七捷”中他的故事,让每一个生活在苏中地区的人仅是回想起,便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读了这篇文章,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那句话:“一个民族,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粟裕将军的英雄事迹要溯源到解放前,1910年,粟裕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县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对知识有着无尽的热爱。然而,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值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无法置身事外,选择了投笔从戎,立志报国。他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他参加过秋收起义,走过长征路,抗击过日本侵略者,也曾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他的一生,是与中国革命历史息息相关的一生。

其中最让苏中地区家喻户晓的,是粟裕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经历。1938年,他担任新四军第3支队副司令员,在苏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面对装备精良、数量众多的日军,他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屡次重创敌人,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战信心。

粟裕将军的英勇无畏,不仅表现在他在战场上的勇猛,更体现在他对理想的坚守。他曾说过:“革命军人,要有坚定的信念,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对于军人来说,胜利永远无可替代,被誉为“战神”的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我们讴歌其百战百胜可明白他为何能百战百胜吗?他随手拿起茶杯、烟缸、棋子就能摆出古今中外的重大战役,他终身不精牌局,不善棋弈,不善阿谀奉承,其最心爱的三件物品是手枪、地图、指南针,别人大部分精力被官场风波、政治起伏耗尽,而他的大部分时间仍然花费在地图前,用放大镜端详,世界上哪里发生了动荡,他站在那里默默地一看就是大半天,他一辈子没有学会用其他眼光只会以军人的眼光审视分析判断眼前这个世界。

粟裕的一辈子经历无数的战争,除了备战他别无所欲,为了胜利他别无所求,对粟裕这样的军人来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都不是桂冠,枕戈待旦的军人才是桂冠。毛主席曾说过“将来打仗,我还用粟裕”,他是新中国成立的中流砥柱,是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的中流砥柱。

粟裕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革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他的事迹,是我们这一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首过去,我们怀念粟裕将军,他的一生是一部辉煌的史诗,让我们深感敬仰;展望未来,我们更应该将这份敬仰之情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幸福生活,继续努力奋斗。

前行的英雄伫立在岁月的银河里,他们抬头仰望着名为希望的星空,而我们也同样仰望着化身为启明星的他们,指引我们一同前行,繁星点点,如炬闪耀。


以吾辈之青春,铸华夏之宝鼎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12)班 缪雨琪 指导老师:杨敏

梁任公曾言“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吾辈少年郎,如朝日冉冉升起,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之音,在绵亘蜿蜒的爱国之路上,相继古今,砥砺前行,以青春铸鼎。

历史长卷烟尘滚滚,共书厚重浩然爱国史诗。

百年前,一代青年扛起重担,面对满目疮痍的土地,许下“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誓言,不惜将自己的生命化为火炬熊熊燃烧,用燎原的火光照亮蒙昧黑暗的时代,换得今天的河清海晏。历史更迭,但“精忠报国”代代相传,“强国有我’基因赓续。君不见,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君不见,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忠义肝胆天地可鉴;君不见,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以身肩抵住黑暗的闸门……这群仁人志士们,于风雨中齐奋进,累微尘而崇峻极,书写下大气磅礴的爱国史诗。

现今旋律悠悠飘扬,同唱慷慨激昂报国乐章。

“但愿苍生俱饱暖”,青年甘愿奉献。强国有我,以踔厉奋发为弓;不负时代,以笃行不怠为矢。黄文秀支援山区,为民所谋,光荣殉职;陈祥榕在加勒万河谷保家卫国,英年早逝;外交部发言人在那年南海紧逼之时,力驳仲裁,树立国威!青年以拼搏守山河,终将声震人间。少年心事当孥云,欲与天公试比高。当下,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我们正昂首阔步行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东方雄狮正苏醒,而这一切,离不开吾辈青年引吭高唱强国歌。

未来画卷徐徐展开,齐绘巨龙腾飞强国蓝图。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2024年春晚,我们“出差”的3位航天员在遥远太空拜年,彰显了我们航天强国的实力与决心; 2024年我国经济进一步飞跃,雄安新区,大湾区等地的建设如火如荼,强国蓝图正绘制中;人工智能、5G技术等正弯道超车;农村脱贫攻坚胜利收官,新农村建设正热火朝天……这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何其有幸,能够大显身手;我们何其有幸,能够大展宏图。所以,作为新时代青年,吾辈应“爱国为大德,修身为人民,矫思善自省,立义为祖国,励志去行动。”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不忘来路,向阳生长。吾辈愿赓续时代之精神,系青丝于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纵静水流深,仍沧笙踏歌,共创雾尽天明、物阜民熙之盛世。


回首风雪沧桑,书写青春华章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13)班 管妮 指导老师:杨敏

仰望历史的星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连绵不断。纵观古今,由历史到现实,家国情怀的书写,中华民族的崛起,始终激励着华夏儿女奋勇前进。心怀星辰大海,征途永不止步。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吾辈应回首风雪沧桑,用凌云之志,书写爱国之青春华章。

忆往昔,先辈铭记使命,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用鲜血和生命建立了新中国。汤林泉烈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身负重伤,落下一等伤残,本可以于疗养院休养终身,却多次向组织请求,坚决回到家乡奉贤县江海乡高级合作社,把抗美援朝精神带到农业生产中,并且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被世人称赞为“永不残废的人”。他的爱国情怀感人肺腑,且落实到实处,非空话而是实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接续先烈们的精神,以坚定的步伐,迈向强国之路。

看今朝,边疆战士坚守岗位,用生命守卫中国领土。一支扛着五星红旗的巡逻队前行在云南保山腾冲的边境线上,越往前走,难比登天,沿着之字形攀登,到达方圆不过十平米的山顶,他们像往常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清理界碑周围的杂草,轮流用毛笔给界碑描上那艳丽的红。在他们的手机里,没有过家人的照片,微信朋友圈永远是空白的,家人的状况无法得知,但他们始终将“镇守边关,视死如归”作为自身的座右铭。正是因为有着边疆战士守卫领土,风雪无阻,我们才身处当今安全的中国。他国人总说中国是最安全的国家,但这一切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代价就是他们的鲜血乃至肉身。所以我们新时代的中国人很幸运,在幸运的同时,也要跟上时代潮流,不甘现状,奉献自身,始终追求更安全和平的世界环境。

展望未来,我们有责任延续中华精神并担起世界未来发展的重任。处于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争频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高校因巴以局势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以表达对拜登政府在外交上偏袒以色列的不满,已有七百多人因反以色列抗议活动被捕。战争爆发是无情资本家挑起的,世界和平是每个民众所渴望的。战争的残酷,资本家体会不到,感受不了,一票否决将他们的无情尽显,将生命视如草芥。“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有些资本家的人性早已消失殆尽,而战争残酷的局面正需要自由思想的民众来扭转,以刍荛之见,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民众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些惨死的生命终将会得到安息!

“丹心寸意,皆为有情;奋不顾身,共筑家园。”新时代青年人应以青春热血传承爱国担当,以铮铮铁骨展望民族未来,以从善之心建设和平世界,只期望,两岸的稻花香飘满整个中国,清晨放飞的白鸽,飞往世界每一个角落,新的炽热,爱的清澈,吾辈当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


在血与火中淬炼的不朽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14班 褚清文 指导老师:黄紫函

邵伯保卫战是1946年华中野战军苏中战役第六战,那是一场血与火的战争。而当我读完杨海平的《印刻在父亲心中的邵伯保卫战》时,我方知何为在血与火中淬炼成的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何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真正的不朽。  

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向苏中解放区的进攻,华中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心集中力量歼灭进犯苏中解放区东线之敌,而邵伯便是这场战役的关键一环。但这无疑是实力悬殊的一战,无论是技术、装备都是敌军领先,这也无疑给了驻扎在邵伯的四团许多压力。身为分区副司令员的杨海平的父亲杨洪才也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这点挫折并不能击溃我军必胜的信心,这点挫折也只会使他们更加沉着冷静。杨洪才及时组织召集4团的干部代表召开防御作战专题会议,会议明确了战略部署及战力分布,他也强调了在此战役中必须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这次会议上各级指挥员代表们的坚定斗志和必胜信心,也为此后各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杨海平笔下的这段对他父亲战前部署的叙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从杨洪才身上映射出的代表千万万中国军人的冷静理智与无上的智慧。  

此后大大小小战斗相继爆发,不朽得以在血与火中体现。在堤东洋桥战斗中,敌军通过大炮和战机轰炸对我军发动猛烈的进攻,面对着接连不断的炮火,二连无一退缩,全员背水一战,最终在增援部队的支援下,坚守住了河北阵地。在西寺运河堤及大王庙争夺战中,敌军全线进攻,密集的炮火轰炸我军工事,4架战机轮番扫射,到处硝烟弥漫,生灵涂炭。我军却依旧不曾后退半步,靠着老式的步枪一次又一次击退敌军,我军二营六连、八连和其余两个班的反复抵抗,白刃格斗,血肉筑墙,终于将敌人全部歼灭。在运河大堤南圈门的战斗中,我军依旧秉持着沉着冷静的作战态度,丰富的战斗经验,无畏生死的革命意志,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抵抗了敌军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在邵伯主战中,四团鏖战三天三夜,始终坚守在邵伯一线,重创敌军,但自身损失也在半成之上。四团全体指战员以他们的鲜血与生命,在这场血与火的战争中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一章!

守卫国土,退一步便是万劫不复,而我们的先驱就是用血肉撑起了堡垒,筑起了城墙,阻挡敌人的炮火,他们的身体在战火中燃烧,他们的精神与信念在战场上迸发,我在这一次次血与火的战斗中看出的是淬炼出的不朽——不朽的革命精神,这也正是为我国成长为强国所奠基的“不朽”。

“人间乐,悲与喜音落指尖。”通过这篇文章,我似乎遥望到了那个血腥而不可言说的时代,英魂筑起铜墙铁壁保卫国土,他们无畏,无惧,团结,这是真正的在血与火中淬炼的不朽。我由衷为这种精神所钦佩所感动,这场邵伯之战也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愿国家永安,江山永固。


谁说女子不如男?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14班 康吴昊 指导老师:黄紫函

看完《大江南北》这本红色杂志,我的内心百感交集。书中一篇篇真实生动的革命故事,故事中一位位伟大的革命者,都如同一颗颗红色的种子,悄无声息地埋藏在我心中。

"在任何情况下,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同志!"金刚台妇女排战士们庄严的宣誓仿佛在我耳旁回荡,一张张坚定、无畏的面庞浮现在我面前,好不令人震撼!金刚台地势险要,群山连绵,红军与群众利用其特点与敌人进行周旋。在金刚台,妇女排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并且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山上物资严重匮乏,她们忍饥挨饿,濒临死亡,但却未曾气馁,为了生存,战士们挖野菜,吃草根,饮雪水……这些都无不真实地反映出战斗生活中的不易。可除了忍饥挨饿,敌人的清剿行动更是一项巨大的威胁,妇女排的战士们没有武器,只能采取与敌人周旋的战术,可是尽管她们有着一定的游击经验,但却仍然多次遇险。面对敌人机枪的扫射,她们只好贴着地面前进,有几位战士不幸被敌人抓走,但所幸大多数女战士都回到了驻地,未曾受伤。这些妇女排战士主要的工作就是后勤,牵制敌人,但这些却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36年,便衣队员小邢在战斗中受了重伤,腿脚骨折,衣裤都被磨破,浑身溃烂,但同志们并没有放弃他,而是把他艰难地抬回了驻地,细心照顾,精心治疗,每隔几天就为他挤脓血,洗伤口,敷草药,包扎伤口,几个月过后,他竟奇迹般地恢复了,重新回到了战斗岗位。她们用生命,用血肉,保住了革命的火种,创造了奇迹,让金刚台永远伫立着红色旗帜。

她们能够在危机四伏的条件下仍英勇斗争,坚持不懈,这些离不开她们心系国家、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读完这篇故事,仿佛我也去到了那个年代,看到了同志们受着伤,吃着苦,但却仍咬牙拼搏,誓与敌人一战到底的画面。场景触目惊心又令人感动。这些经历了游击战的英雄女战士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被分配到了新单位,她们也将会在那里开启人生的新篇章,我对此感到庆幸与感慨,感慨战士们的爱国之情,感慨他们的赤子之心,感慨他们的无私奉献……

我从中也获得了许多启发,如今的生活条件好了,吃的苦少了,因此我们可能经不住挫折的打击,但当我阅读了书中的许多红色故事,我慢慢懂得了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我也有了直面挫折的勇气,这些都助力着我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细细回味这本红刊,其中仍有许多品质与经验值得我们去探索、学习。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敢于担当,心怀理想,用无尽的力量和昂扬的斗志去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向中缅边境戍边人致敬!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15班 徐沙棋 指导老师:陆如琴 

一个个年轻的身影,站在水边,背靠刻着“中国”二字的石壁,面 对着前方数十倍于己的外军士兵,张开双臂,以自己的血肉铸成钢铁长城,御敌于国门之外!他们说,“绵长的中缅边境地形地貌复杂,只有对环境烂熟于心,才能掌握跨境违法行为可能发生的重点区域。”罗剑牢记初心,“守好云岭雄关,就是守好自己的家。”

用脚步丈量国境线。26年前,罗剑高中毕业后入伍历练的第一站,正是姊妹山。经历了多岗位的锻炼,如今再回姊妹山的他已经走遍滇滩 24.7公里边境线,累计步巡距离超过 1万公里。上姊妹山联防所队员由村民组成,最小的吴兴凡是“00 后”,来自山脚下棋盘石傈僳族自然村。那是个小有名气的旅游村,可小吴却放弃了安稳生活,毅然来到联防所,至今已近 2 年。他一见到“偶像”罗剑,就凑上去寒暄:“罗队,我也要像你一样,一辈子守国门。”罗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吴兴 凡”出现。在他看来,如果所有人都心向边防,那跨境违法人员在边境就无路可走;如果有人违法“带路”,那到处都是路。打击各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最关键的还是靠人。通过物防、技防提供的各类情报,将会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会立即通知附近的巡逻队赶往偷渡地点,实施抓捕。 

用生命诠释缉毒魂。“刀尖上的舞者”,用这句形容保山边境管理支队执法调查队队长、“十大国门卫士”安晓华再合适不过。多年来, 他先后参与侦破各类案件200 余起,缴获各类毒品 1.5 吨,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50 余名。其中,他化装打入犯罪团伙12次,成功摧毁贩毒团伙6个。“这么多年,你害怕过吗?”记者问安晓华。“随着缉毒行动的推进,现在更害怕的应该是毒贩。”面对采访,他说的最多的是“这项工作不能公开报道”。在他的手机里,从来没有过家人的照片,微信朋友圈永远是空白的;他也不能出国、有时还要“沉寂”一段时间。 他们是无名之辈,但他们的事迹却惊天动地,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保护华夏盛世的铜墙铁壁。 

用协作应对新要求。“打击跨境违法犯罪,边境管理支队独自承担的是‘拳头’作用,‘防守’则需要凝聚‘党政军警民’力量,织密边境立体管控防线。”安晓华说。警方与社会各界正在尽他们的一份力来守护这个国家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好“情报”与“协作”。提升群众参与管控的积极性, 从“全警情报”到“全民情报”。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 朵……”奋进昂扬的旋律不断在我的脑海中回旋,我们要永远记住这 些无私奉献的英雄,正是他们了不起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幸福,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接过他们的接力棒,继续走好未来的路,把光辉融入祖国的山河中。


弘扬雷锋精神 点亮时代炬火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15班 张文悦 指导老师:陆如琴

说到雷锋,他的精神流淌在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铺向未来开拓的道路。雷锋同志,一个普普通通的解放军战士,一个想要做社会主义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的人,一个全心全意协助别人的人。雷锋精神体现的是对党忠诚,在新时代要弘扬雷锋精神,我们必须始终把雷锋精神扎根到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里,用我们的忠诚诠释理想信念,用我们的赤诚谱写人生篇章,用我们的责任凝聚四方力量,用我们的担当讴歌时代辉煌。我们是新时代青年,要始终坚守雷锋精神的实质,并在具体的行动中将之发扬光大,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切实弘扬好,传承好,建设好新时代雷锋精神,争做新时代的最美建设者。

有人说:“为了一种生活,或是为了一个简单的信仰 ,坚守是一片广厚福田。”就正如中国好人王平,他是一名退役军人,他退役不褪色,37年来自觉践行雷锋精神,为社会志愿服务28000多个小时,省吃俭用资助260多位帮扶对象,累计捐款68.6万余元,先后被评为“江苏好人”“中国好人”“南通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学雷锋100名优秀志愿者”。在2023年,他被南通市评为第三届“最美退役军人”。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每天早上7:30就准时来到幼儿园门口,协助交警接抱孩子,维护秩序。一天抱200多个孩子,王平一抱就是13年。家长们亲切地称他为“抱抱叔”,孩子们见面则称他为“抱抱爷”。当被问及是什么动力支撑着他多年如一日坚持善举,王平只是笑笑说:“是雷锋精神时刻激励着我,让我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雷锋精神,是时代之炬火。忆往昔,前辈们凭借壮志凌云的雷锋精神跨越了一座又一座险峻的山,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为我们筑就幸福的家园;看今朝,无数涌现出的新时代雷锋学着前辈的模样,赓续前辈的奉献精神。纵使繁花数开,我心永不会移。让我们以王平为榜样,以青春之责任,书写青春之华章。用雷锋精神照亮前行的道路!


一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田秉秀弃医从军》读后感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15班 李冯睿  指导老师:陆如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人物以其卓越的贡献和非凡的决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田秉秀,一位在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她弃医从军的决定,不仅彰显了她的爱国情怀,更体现了她对民族未来的深沉思考。

田秉秀原本是一名才华横溢的医生,她的医术高超,深受患者爱戴。然而,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她毅然选择了放弃安逸的生活,投身军旅。这种转变,既是她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民族历史的重要时刻。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在田秉秀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她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她明白,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只有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田秉秀的故事对我们今天仍有深刻的启示。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或许不再需要像田秉秀那样面临生死抉择,但我们同样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一颗爱国之心,关注国家大事,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田秉秀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选择往往会影响到他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因此,在做出选择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社会责任等因素,做出最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总之,田秉秀弃医从军的故事是一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铭记这位英雄的事迹,时刻提醒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聆听正义的声音——读《大江南北》总第400期《让见义勇为者不再受伤害——影片<第二十条>引发的思考》有感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1)班 王愉涵 指导老师:周建娟

近几年来,一桩桩关于霸凌的案件不断冲上热搜,一条条无辜的生命从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逝去……

从“河北邯郸”案到“广西南宁”案再到“七旬老人”事件,无不令人痛心,可这些被曝出来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这不禁引发全社会的思考:“这样的事情当真无法制止吗?”

鲁迅曾在《这也是生活》中指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可当今有多少人成为了“冷漠的旁观者”?这并非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而是因为他们不敢。相比于冒着风险去做正义事情,他们好像更愿意独善其身。电影《第二十条》中,反复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第20条关于正当防卫的条款,由于没有得到大众的重视和真正的全面落实,让不少人不愿意伸出正义的援助之手。为此,聆听正义的声音,保护受害者的正当权益,让法律真正走入公民的心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公平正义”一直根植于人民的内心深处,这是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形成的社会共识。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诉求日益强烈。以最近热潮不断的“河北邯郸”案为例,三名初中生残忍杀害同学,因为未达负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因此三人是否判刑这个问题在社会上争议不断。有人认为:“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应当让施暴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也有人认为:“他们或许还小,不懂法。”当然,事情最后的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从中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犯罪的年龄在逐渐下降,《未成年人保护法》好像从保护变成了逃避责任的“挡箭牌”,不少年轻的生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提高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应该成为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重中之重。

法,不能给不法让路。只有在每个司法案件的受理过程中让民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每一次判决中看到是非曲直得以辨别,人们才会对法治中国的进程真正有信心,才会对民心所聚价值判断更有底气,从而让善行义举在整个社会中蔚然成风。

既然一桩桩活生生的案例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重视法律和正义。《管子·明法解》认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学法,懂法,知法,用法,用正义去抵御一切的邪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理应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伸出援助之手,摆脱旁观者的身份,牵起被害者的手,带他们走向光明正义的彼岸,聆听正义的声音,滋润破碎的心灵。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战略,它不仅要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普遍共识,更应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具体行动。因此,聆听正义的声音,守卫公平正义,对霸凌说“不”,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海军大阅兵 扬我中华魂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2)班 郭文婧  指导老师:周建娟

1949年4月23日,伴随着百万雄师渡大江的炮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在江苏泰州白马庙诞生。从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开始,中国共产党有了正规的海上武装,中华民族开启了海上武装的新篇章。

195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的大庆,同年五月在北京举行的庆祝建军三十周年筹备会上,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八月在青岛举行海上阅兵仪式。这是海军组建以来首次举行大规模海上阅兵,同时这次阅兵也标志着新中国海军初具规模。中国海军成为一支新型海上战斗力量,宣告了中国百年间有海无防的历史正式结束。

不能制海,必为海制。1840年,英国侵略者仅用47艘木质加装火炮的舰船就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血的教训时刻警告着我们,我们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这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时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的海洋大国,我国已进入从陆权国家向陆权、海权兼备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面对着诸多安全压力,尤其是海上面临的现实威胁呈上升趋势,对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影响日益凸显。我国只有以强大海军作为后盾,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中国海军同样也是我国构建和平外交的“制胜法宝”。

2019年4月23日我国迎来了中国海军70华诞。有来自61个国家的海军代表团和三个国家的18艘舰艇汇聚黄海,共同庆贺这一伟大日子。下午3:30许,伴随着友谊天长地久的音乐,气势宏大的海上阅兵圆满结束,中国海军大阅兵奏响了新时代的和平乐章。

到如今2024年,整整75年已然过去,历史和中国人民共同见证人民海军由弱到强,由落后到先进,从近海走向大洋的非凡历程。75年的波澜壮阔,75年的奋进跨越,从长江之畔的江苏泰州白马庙起航,中国人民海军一路劈波斩浪走向远洋,逐步发展成为一支能够有效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的海上武装力量。

人民海军从来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时刻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纵横万里海疆,勇闯大海远洋。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中国力量”新时代的征程已经开启,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深信人民的海军一定会奋勇争先,中流击水,不辱使命,扬我伟大中华魂。


骆驼精神 与世长存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3)班 刘欣悦  指导老师:姚静

《大江南北》,一本以宣传党史和新四军光荣历史及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的刊物,已经出版400期了,它也像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扉,,像一抹绿意,晕染莘莘学子,帮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

翻开它,五幅纪念馆美术作品映入眼帘,这是一个新面孔,他的名字是任弼时,原名任培国。他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他又被称作“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15年,11岁的任弼时来到长沙求学,内忧外患的中华民族,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都给这个幼小的孩子以极大震撼,他当即萌发了救国救民的志向。一句“致习工业,改良制造,以强我中国”,表达了他强国救民的理想抱负。1920年,在他走上革命道路后,一封家书,展现了他青年时代立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此,他三十年如一日地为党辛勤工作,把毕生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中华民族,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一生。留苏三年后,他回到上海,创办《白话日报》、《教育周刊》、《每日新闻》,宣传党的政治路线、斗争策略。作为一名铮铮铁骨的共产党人,他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后,坚持着“用生命殉事业”的博大思想,给予后世谆谆教诲。1933年,任弼时临危受命,担任中央湘赣省委书记,领导湘赣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1938年,任弼时前往莫斯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取得的伟大胜利,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充分肯定。他一生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花钱多。因此在细枝末节中,他都保持着一贯的艰苦朴素作风。1950年10月24日,他又强忍不适,工作到深夜才上床休息,只是没想到他这一躺,就再也没能醒来。46岁的任弼时,带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与热爱,走完了他这短暂而伟大的一生。他,是党的骆驼,也是人民的骆驼,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人虽已经远去,但他的“骆驼精神”是与世长存的。

读完这本红刊,想到了一位烈士的壮言:“英勇虽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我愿像任弼时一样,为国家的未来作出我力所能及的贡献。


凝聚革命火种,传承红色精神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5)班 杨乐妍  指导老师:陈红霞 

铮铮岁月,值得铭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国捐躯的先烈如一颗颗划破长空的流星,稍纵即逝的是他们的躯体,不可磨灭的是他们的精神。我们要凝聚革命火种,传承红色精神。

什么是红色精神?红色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刘胡兰“怕死,不是共产党员”的革命意志;是“行程万里,不忘初心”的崇高信念。

红色精神为我们提供精神食粮。“明镜所以照行,古事所以知今。”红色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有了这些,我们才可以更好的不忘初心,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毅力。也正是在这红色精神的熏陶下,涌现出千千万万的英雄。正如靠吃树皮和棉花充饥,孤身一人痛击日军的杨靖宇;一生都在为禾下乘凉梦奋斗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了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人生需要红色精神,有了这些精神,才能不断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阻碍,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成功。

我们要学习好、传承好优秀的红色精神,用红色精神武装自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从古至今,青年一直都是为国效力的主力军。不论是南宋年少立下抗金的鸿鹄之志的辛弃疾;还是为失去山东忧国忧民而一夜白头的郭钦光;还是为祖国原子弹事业不肯屈服的邓稼先……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而梦想的实现,需要以坚定的毅力与前进的勇气,让自己浸润在红色精神之下,树立自信,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新时代的青少年必须要勤学奋斗,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古人云“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青年之于国家,是未来,是希望,是明天;国家之于青年,是庇护,是港湾,是底气。如陈独秀先生所言:“青春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之最宝贵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故我们不可以沉迷于游戏,贪图于享乐,而应该借助红色精神朝前看,朝更好的未来踏步走去。


雷锋之魂:从榜样中汲取力量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9)班 朱靓颖  指导老师:陈红霞

《大江南北》这本杂志一直以其深入浅出的文章和紧贴时代脉搏的内容深受读者喜爱。当我翻开《大江南北》2024年第4期,深深吸引住我的便是“随感录”中《由“雷锋学的谁”说起》这篇文章。作为一名高二学生,我深感这篇文章不仅是对雷锋精神的深刻解读,更是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深刻启示。

文章开篇便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雷锋学的谁?”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学习对象的问题,更是关于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文章通过回顾雷锋的生平事迹,指出雷锋之所以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这种宗旨正是来源于他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这一点让我深受触动,因为在现代社会,物质利益往往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像雷锋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

在当今社会,虽然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雷锋精神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无论是在抗击自然灾害、救助弱势群体,还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们都能看到像雷锋一样无私奉献的身影。这种精神不仅鼓舞着每一个为之付出的人,也温暖着每一个受到帮助的人。

在学校里、社会上,我始终以雷锋为榜样,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社区服务活动,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在活动中,我和同伴们一起帮助社区居民清扫垃圾、修剪花木。虽然过程中有些许疲惫,但看到居民们满意的笑容,我感到无比地满足和自豪。

文章还提到了一些社会上存在的对雷锋精神的误解和忽视。有人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不仅不会过时,反而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重要。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于真诚、善良、无私的追求永远不会改变。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自己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雷锋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士兵,更是一个伟大的精神象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永恒的楷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时刻牢记雷锋的精神,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努力学习党史,牢记党的恩情——读《大江南北》有感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11)班 张文宜   指导老师:吴春峰

读了《大江南北》这本杂志,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笔触,详细地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勇敢地抵抗日本侵略者,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英勇奋斗。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斗争,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建设和改革。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本杂志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领导核心,是我们的定海神针。正是有了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时刻铭记党的恩情,努力学习,增长本领,争做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可靠接班人。

此外,杂志中还介绍了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如雷锋、焦裕禄等,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精神品质,如忠诚、奉献、拼搏、创新等,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将这些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拼搏。

读了《大江南北》这本杂志,我深感自豪和骄傲。我相信,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的民族一定会更加强大。我们要努力学习党史,牢记党的恩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大江南北》读后感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13)班 祁书颜   指导老师:沈祥慧

我不曾亲眼见过汹涌的大海,但从古诗中感受过它水波下蕴藏的壮阔;我未曾涉足过高山古寺,却从散文、游记中体会过那份静谧平和;我未曾身处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但翻开《大江南北》,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跨越百年的红色精神,感受到每一位革命先驱满腔的热血。   

在“缅怀篇”中,我为《储江带领沙沟军民筑坝反“扫荡”》而心潮澎湃,字字句句描绘出军民一心的团结与坚定;我为《照片中新四军女兵》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而思绪万千,那斑驳的照片中透露出坚毅的品格。从刘秀山战斗在大别山到抗战中宁波李氏家族一片赤心报国家,一个又一个革命事迹如同繁星点缀在苦难艰难的深邃夜空中,闪耀在作者笔下的每一处细节上,令人为之动容。 当然,在革命的道路上不仅有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气概还有笑对磨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年长征路上的“春晚”预演》这一篇文章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真实详尽的细节再现了长征路上人民预演“春晚”的场景,让我感受到战士们对幸福的渴望,对胜利的信心。《盐城文艺舞台上的主旋律》重唱峥嵘岁月中的军歌,追忆革命先烈,昂扬革命热情,他们就如一粒粒种子播撒在革命文化的沃土,经历大江南北的浇灌,开出绚烂的文化花朵。让每一个当代中国人秉承前辈不畏艰难的勇气,乐观地直面艰辛。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从夏明翰烈士女儿夏芸身上体现了——永远不变的本色》。这篇文章饱含真心地描绘了夏家父女身上革命大义的血脉传承。夏芸阿姨对自己身份的低调谦卑.对生活的坚韧顽强,让我深感钦佩。而我们诵读《大江南北》的意义便在于通过前辈故事接续先辈精神,让先辈的爱国之心,在我们身上继续跳动。

回溯历史掩卷沉思,杂志中的英雄群像仿佛仍跃动在我眼前,从团结一致的部队到奋勇前进的李增源等战士,他们的故事铺就了盛世华夏的图景,他们的精神组成了耀眼的革命基因图谱。正如卷首语所说,我们要“将红色基因传承好,赓续精神血脉,凝聚磅礴奋进的力量”。我们虽不处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但仍需秉承先人的革命精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助力新时代中国号巨轮,扬革命精神的风帆,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革命史诗的当代回响——《大江南北》读后感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13)班 徐雯静   指导老师:沈祥慧

翻开《大江南北》,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本杂志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刊物,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爱国情怀和崇高革命理想的珍贵文献。每一页都凝聚着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牺牲,每一个故事都闪耀着信仰与理想的光芒。

在“历史研究”这个栏目中,我读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比如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这些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什么是革命传统。新四军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史诗,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征战纪事”这一栏目中,有一个故事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位新四军老兵回忆当年参加革命的经历,他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的心路历程。他说:“当年,我们村里很多人都参加了新四军,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这位老兵的话语简单而朴实,却蕴含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他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在“老战士专访”栏目中,我读到了一位老战士的回忆录。他详细描述了当年战争的残酷和新四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他写道:“在战场上,我们新四军战士个个都是英勇善战的勇士。面对敌人的炮火和围攻,我们从不退缩,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了新四军战士们的英勇与牺牲精神,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此外,《大江南北》中的“神州风采”等栏目也让我感受到了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从闭关自守到改革开放,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变化让我深感自豪,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读完《大江南北》,我深感革命先辈们的伟大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开创未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让见义勇为者不再受伤害—— 读《大江南北》有感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14)班 陈秋雨 指导老师:李玲珏

翻开《大江南北》,大致浏览了一遍,我一下就被《第二十条》这部电影的影评吸引住,也许是因为在春节期间,已经与家人一同观看了这部影片,所以感受颇深。正巧借此机会,来分享一下我对此影片的思考。

首先,这部电影的片名之所以叫《第二十条》,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的条款,更因为这部影片交替呈现了三起案件都是与正当防卫有关。

在公交车上见义勇为的司机张贵生,阻止校园霸凌行为的韩雨辰,保护自己家人而伤人的王永强……本是见义勇为的行为,但却因为动手太重变成了互殴,谁伤重谁有理,本就正确的一方却像是错误的那一方。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想要做出反抗的时候,却被他人建议不要再追究下去了。他们会迷茫,会认为是否真的是自己做错了。但是检察官韩明、吕玲玲的出现,让这些普通的老百姓找到了伸张正义的希望。

“法,不能向不法低头。”“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 这些是韩明在最后听证会上的发言,也是检察机关的执法理念。其实这也是朴素的正义观,是正当防卫观念的核心要义。被打了为什么不能还手?见义勇为有什么错?我们在被欺负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勇敢地去反抗?这些问题就是此影片想要让观众们去思考的。作为高中生,针对电影中的学校霸凌事件,我联想到了全国各地层出不穷的校园霸凌。尤其是近日的河北邯郸霸凌事件,我们都未曾想过未成年人会与犯罪挂钩,但也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明白犯罪与年龄无关。在现实中,我们需要像电影里韩雨辰那样的同学勇于站出来向恶势力说“不”,同时也需要依靠老师家长的力量,携手共同阻止欺凌的现象再次发生。

虽然说电影来源于生活,很多人物和情节也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但我们也要看到和电影相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形更复杂。怎样才能让见义勇为者不再受到伤害,我想唯有保护好“行侠仗义”者的每一次勇敢出手才行。保护首先就得来自法律,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款,它更是有温度的武器。试想,影片中如果没有韩明、吕玲玲等一群胸怀法治信仰和正义感的检察官,如果他们的坚守没有获得认可与支持,那么那些被判为故意伤害案的审理,又会是怎样一个走向呢?因此让老百姓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仅需要一大批坚守信仰的法律人,而且还要保护他们的刚正不阿,保护他们的正义情怀。

法律是约束我们行为的规范,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就像电影里说的法律的权威来源于最广大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的确,法律是老百姓最坚强的后盾,法律就是为了维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可以说法律产生于人,法律也约束了人。“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让我们都发扬一种勇气,一种敢于担当的力量,这样的话才会让我们的社会迎来崭新的美好明天!


法,不能给不法者让路——读《让见义勇为者不再受伤害》有感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15)班 曹文欣  指导老师:李玲珏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一个国家的繁荣进步离不开法治的支撑,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班固曾说过:“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在这篇影评中,作者提出: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诉求已超越了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简单逻辑。对于不论是为了保护本人合法权益的自卫行为,还是保护他人及国家和公共利益的见义勇为,人们都觉得是应该要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社会的尊重与褒奖的。在我看来,以牙还牙、以暴制暴是一种不明智的举措。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恩怨是无法结清的。如果你想要一个公道,法律会还你清白,人人心中都应该有法律,法律也应该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电影《第20条》的片名贯穿影片始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关于正当防卫的条款紧密相关。见义勇为这个词,有人觉得是神圣的,因为大多数人都相信“好人有好报”,善良勇敢的人理应会被上天好好对待。也有人认为见义勇为是存在风险的,人心难测,敲诈勒索使人心寒。正如作者所言“好人常满腔热血但热血义行有时却会被曲解;好人总是心怀善良但善良的人有时会惹祸上身;好人愿施以援手但助人后常会遭到伤害”。刑法第20条的激活,正在为这些勇敢向上的人披上坚固的“铠甲”,让他们在见义勇为之时不再有后顾之忧。

不让见义勇为者再遭伤害。不仅需要法律的帮助,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善良与正义。“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身体一样。”有人说人生如棋,那么做人就应该遵守下棋的规则,否则就会满盘皆输。有人说人生如戏,那么做人就应该遵守唱戏的规则,否则就将无人欣赏。有人说人生如茶,那么做人就应该懂得品茶的规则,否则再好的香茗也与枯叶无异。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规则,遵守做人的规则才能走出精彩的人生之路。

“法,不能给不法者让路。”这是影片《第20条》倡导的一个理念。公平正义一直根植于百姓的内心深处。我们不能让见义勇为的人寒心,我们要让见义勇为的人被赞颂。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16)班 陈美玲 指导老师:高亮亮

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道德经里说,死而不亡者寿。人死了,但是名声精神人格没有消逝,反而在存在的生命文明中焕发生机,这便是“寿”。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从屈子 “伏清白以死直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奠定了民族舍生取义的大爱基调,再到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唱响了共产党人为了信仰而矢志不渝的壮歌,中国自古以来,从不缺为正义慷慨赴死的志士。他们是无数报国者之中的一员,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虽死犹生。若一心为民为万世开太平实现人生价值何来遗憾?若终其一生自私无为,即使长生意义何在?正因有了无数英雄肩负历史使命,以小我牺牲才能成就民族“大我”的今日辉煌,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作为薪柴,传递着革命的精魂,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之火。

伟大的时代会有一群伟大的英雄,一代代的前赴后继,换来万家灯火通明,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用热情灌溉,用脚步丈量。

英雄人物从不停留在历史的扉页里,他们脱胎于战火纷飞的烟尘,脱胎于执笔似剑的文字,无论是刘秀山战斗在大别山还是文化战士“生而无臭,死而无闻”,将红色变成文艺舞台上的主旋律,万千忠骨万千热血,构筑成民族富强的有力屏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更应当将前辈坚定的信仰铭记在心,将前辈书写的壮丽篇章接力续写。

忆往昔,无数先烈用青春为家国赴汤蹈火,建开天辟地之新中国,如今青春的我们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且看新时代的青年执笔,描绘的是胸中丘壑策马山河,浓墨里盛着清晰的思索,为时代而歌。青年执笔,描绘的是“神剑冲碧宇,天河傲苍穹”,是大国工匠初心如磐,是民族一家亲,是对外开放永不停。青年执笔,落笔便是一个伟大而磅礴的时代。

历史无法被忘记,铭记,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新时代青年当勤勉好学自强不息,与时代同频共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以满腔热血赤诚忠心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谆谆教诲,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年谱出的时代最强音。

生命是一个伟大而震撼的话题,我们无法预知下一秒的存在,所以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


名曰睆者,星光明亮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16)班 冯吴烨 指导老师:高亮亮

我时常想,到底要具备些什么,或者说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人。直到我看到了华克之,我看到了他的人生历程。

华克之出生于没落书香门第,其父亲是秀才,母亲是大家闺秀,出身清白,家风良好,这算是天时,这是后天无法形成的。因为大部分人在清末无法拥有这么好的成长环境,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华睆,源自《诗经》“睆者,星光明亮也”,希望他活得明亮,前途无量。

从小,家长对他的教育就不仅仅是苦读圣书,正是美育的浸润,才让华克之对待万事万物,都有着比别人更广阔敏捷的思维!

好景不长,母亲病逝,大哥去世,姐姐出嫁,父亲为辛亥革命终日奔走呼号,他孤身一人。“人生不是用来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此时,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统治,民国建立,新思潮的涌入,为华克之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他又被寄养在颇有见地的婶母家,学新知,明新思,成绩优异,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保送金陵大学,在我看来这就算是地利与人和。

但若就此,虽说这样也能谋生计,但若是英雄、先贤,是不会止步于此的,也必定不甘止步于此。

汉代的桓宽在《盐铁论》中提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所谓变通,从不是随波逐流的变色龙,而是会审时度势,有主见,能够预见前进方向的科学思维。华克之对革命的热爱与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确实毋庸置疑,但当他看到国民党右派的顽固行径,他却毅然加入共产党。你要问为什么,因为心之所向,信仰所至,或许从小父亲对他的浸润以及新思想的灌溉让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民主。 

《荀子·王制》中有言“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如何拥有并成为如君子一般的人也是关键一步。在我眼中,君子不只有学识,还要有胆识,会明辨是非。华克之面对蒋介石的亲笔信,敢说出“我与他这个国民革命叛徒不共戴天”,也敢在蒋介石悬赏10万元不问死活抓捕他时,毅然服从毛泽东指令,回到华南,从事秘密工作。无穷的人与无尽的远方,都和他有关,一人千面,多少个身份,多少次任务,他全部超额完成,甚至在最后一次他竟然潜入敌人内部,凭一己之力,缴获大批武器,他说:“我要为党,备一份大礼”。转身,归来,他还是华克之,从一如始。

真正的英雄是坚定的,有坚毅的信念,坚韧的人格,坚强的性格。他立下“七不”诺言,恪守终身。华克之的一生仿佛都与革命有着切不断的关联,从幼时的被浸润,到如今以己浸润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但这又恰恰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决策的正确性,以及最终获得成功的必然性。

他叫华睆,“睆者,星光明亮也”,人如其名,他终成星光,照亮后世中国之康庄大道。


[编辑:高锋]
上一篇:​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大江南北》读后感选编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