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老促会简报>> >> 正文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大江南北》读后感选编
2024-07-02 14:18:38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致敬斯诺  ——《斯诺<西行漫记>出版的前前后后》读后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1班 陈思畅 (指导老师 邱亚琴)


《西行漫记》,一部优秀的记叙革命的长篇报告文学,提起它的另一个名字《红星照耀中国》,可谓知之者甚多了。翻阅《大江南北》刊物时,发现这么一篇详细讲述作品背景的文章——《斯诺<西行漫记>出版的前前后后》,阅完后,我对《西行漫记》与其作者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那些冒着枪弹为革命奉献的共产党人和外国友人产生了更浓的崇敬之情。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作者,传播红色革命精神至西方,不惧敌人的勇士。直至我遇到此文才算是对他的遭遇有了最直观的感受。初到中国时,斯诺在当时上海有很大影响力的外文报刊《密勒氏评论报》担任编辑。工作期间,斯诺结识了鲁迅,并经其推荐将中国杰出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汇集成了《活的中国》一书并出版,将中国左翼作家的作品带到了西方,使中国人民能被外国了解,意义重大。在陕北根据地,斯诺进行了为时四个月的采访。访后,他将采访记录整理成集,于是《西行漫记》便诞生了,这名字,还是为了掩人耳目起的呢。

斯诺的中国情怀是深刻的,为了使美国上下更了解中国,他每日写作十余小时,以至于病发住院;他进行多次演讲,召开许多座谈讨论会,以致遭到敌对势力的骚扰。他并无屈服,仍想尽一切办法达成目的。

本文我感触最深之处,在于斯诺针对《西行漫记》一书对革命给予的支持,不但对原作做了修改与补充,增加了大量图片,而且无偿赠送了版权。这直接看出斯诺对红色事业的态度是肯定且非常支持的。一个外国人为异国他壤如此奉献,不计回报,在我看来是极少有人能做到的。

这篇文章从多方面透析了斯诺此人,不带半星冗词,让我看完涌现诸多感慨。毫无疑问,本文给了我对斯诺新的认识,不止于《西行漫记》,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斯诺也属实至名归。致敬斯诺!


弘扬雷锋精神 奉献青春力量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2班 葛家灿 (指导老师 杨小梅)

相信大家对雷锋精神这四个字应该很熟悉吧,但你们知道它的时代价值吗?今天我阅读了一篇关于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的文章。 

雷锋精神对中国的影响巨大。它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对弘扬正气,引领风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历史性作用。

而雷锋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的事迹也都广为人知,引领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雷锋所做的善事数不胜数,如雷锋出差时,一上火车就为乘客端茶倒水,打扫卫生,像这样的事都影响着社会环境,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让社会充满爱和美好。我们也要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与他人的相处与交流中,多行善事,传递美好的情感与生命的正能量,让世界因为我们的积极而多一份美好。

雷锋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到了止于至善的人生状态。雷锋同志的行为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引领教育人向善。现在的社会也有许多人默默地做着善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才会这样美好,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幸福。这样的人正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向这种人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

谁说只有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人才算英雄,劳动模范,抢险救灾的人民子弟兵,抗疫救人的“白衣天使”都是英雄,他们虽然工作不同,但他们都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如钟南山院士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顾自己的身体,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挽救那些患病之人的生命,当时他已是84岁的高龄了。像他这样的人不正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吗,不正是最可爱的人吗?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继承并弘扬雷锋那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将来为祖国的发展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泰民安的守护神——读《中缅边境戍边人》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2班 陈葛欣 (指导老师 杨小梅)

东方渐渐发出微微的亮光,随之一轮骄阳穿过云层,几丝金黄色的光线从枝叶间探出来,洒在窗前,照在了翻开的书页上,或许也照在了戍边人的心上。

“罗队,拉我一把! ”第一次参军的新警与老民警罗剑说道。他们扛着五星红旗巡逻于险峻的边境上。虽然有的地方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但是因为团队的默契,队友的配合,让他们迈过了这道门槛,随后他们人手几根竹子支撑着走完了边境地区。这艰难又崎岖的山路,却是他们每天都要面临的挑战。

戍边战士的生活十分艰苦,但罗剑却每天严格要求自己。为了国家,他和同志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工作量。上午9时,他们又一次开始了巡逻,“60度的陡坡,湿滑的路面,还有毒蛇、蚊子、蚂蟥的威胁”无疑更加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上山十分艰难但下山却更难,它考验着队员的勇气和魄力,正是因为他们的坚韧、无畏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镇守边关,视死如归”,是每一位边防民警的座右铭。他们除了巡逻有时还要查毒缉毒,如:安晓华以“骡子队”“大马仔”的身份打入团伙内部,他为了自己不被暴露,甚至在睡觉时都强迫自己清醒!有一次,他和两名毒贩去见毒枭,在毒枭身上他对“凶残” 两字有了深刻的体悟,便更加坚定了为民除害的决心。他首先博取了毒贩的信任,然后在一次交易中若无其事地走出去抽烟,趁放风时顺势将烟头弹出窗外,战友收到信号后,立即冲进来。抓捕中,安晓华本能地为战友挡了一刀。后来,他面对记者的访问只是淡淡一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他用生命诠释了缉毒魂。

轻轻合上这本杂志,封面上的一幅插图吸引了我: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新描红的界碑上,戍边战士们一起与界碑和国旗合影,骨子里的自豪感,历经磨砺,从未减退,那一抹耀眼的中国红悄悄地蔓延开来,时间便在这一刻珍藏,这一切从此永远地定格在我的心里,在以后的日子里时时回忆。

在中国百年奋斗的征程里,正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戍边人才有我们如今现在和谐美好的社会,我们要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坚韧不拔,顽强勇敢的精神,学习他们无私奉献,舍己为国的气概。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保护了人民的安全,正是因为他们的伟大,守护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更要坚定地接过建设伟大祖国的“接力棒”!为将来的自己敞开梦想和未来的大门,为祖国未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至重,少年仍需向前! 


热血铸就中华魂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2班 朱梓涵 (指导老师 杨小梅)

轻柔地暖风穿过打开的窗子,带着夏天的温暖,掀开了我手中的《大江南北》杂志。

手指轻轻摩挲着散发着墨香的纸张,饱含血与泪的文字猛烈敲击着我的心房,我的眼前浮现出了烈士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英勇无畏的身影,听到了他们慷慨激昂的誓言。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他们用绵绵赤子之心和潇潇万丈豪情,演绎了辉煌壮丽的时代传奇;他们用圣洁的灵魂和无私大爱,铸就了永垂不朽的中华魂!

在这本杂志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征战纪事”:《彭明治指挥攻克合顺仓》。在1944年6月,战士们在彭明治的带领下踩着泥泞的道路,涉水前进,两天后才到达了合顺仓周边,在途中,不少人摔了筋斗,满身污泥,因行军太久,走得脚上的皮都溃烂了,但他们心中却充满着对战斗的渴望。

总攻开始了,敌军发觉后,忙吹哨子。我军扔着手榴弹,随后周庆兴率领突击队捉住了一排的敌人,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连天,刺眼的爆炸声不断响彻其间,赤红的烈焰从坍塌的建筑物上窜出来,充满了破坏力的火苗从远处卷过来,卷走漫天烟烬。二排的张守祥骑在碉堡的断墙上往里面扔手榴弹,一颗子弹从他的头上飞过,他晃了一下,又继续扔,直到第二颗子弹打进他的腹部,才倒在了血泊中,永远沉睡在那里……

最后,我军终于冲进圩子,与敌巷战,仅四十分钟就将敌陈浩天部全部歼灭,胜利地结束了战斗。

回望历史,我们不禁为那些战士的英勇事迹震撼,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他们的事迹犹如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星空上。如今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我们享受着和平与安宁,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为家乡建设,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传承铁军精神,实现民族复兴——《大江南北》读后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3班 徐鹤轩(指导老师 杨小梅)

《大江南北》是一本红色期刊,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缓缓描述着历史风云。当我翻看阅读后,一下子沉浸其中,深深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一次次地从这些故事中受到心灵的洗礼。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生动形象地讲述新四军的故事、革命老前辈和先烈的故事,成为基层群众学习“四史”的好教材、好帮手。

从《新四军题材:盐城文艺舞台上的主旋律》中,我了解到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在全面抗战中,不畏艰难险阻,浴血奋战,顽强拼搏,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同时在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下,广大指战员继承发扬了叶挺独立团、红四军和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革命精神,用热血和生命锻造了体现新四军政治、品格和特色风貌的铁军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一种伟大精神。

在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叶挺独立团浴血奋战,开创了铁军精神。叶挺独立团一路所向披靡,为新四军赢得了“铁军”称号。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拓宽和升华了铁军精神,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苏区,开辟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初期,新四军重塑和锻造了铁军精神。新四军从成立之日起,就与铁军有机联系在了一起,两支部队均属国民革命军而实质上都是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部队。叶挺及其他领导人都意在发扬铁军精神,一酬壮志,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今天,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定要不负无数革命先烈为我们留下来的大好河山,我们应该为国家的富强,为民族的进步而做一个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青年也应牢记新四军铁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雷锋精神——读《大江南北》(总第399期)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3班 赵君奕 (指导老师 杨小梅)

《大江南北》杂志,一个承载了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基因的载体,为我们展现了那些英勇的先烈和英雄们的事迹。在阅读总第399期每一篇文章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色基因的强大和雷锋精神的伟大。

回顾历史,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时期。在这场历史的洗礼中,新四军战士们英勇奋战,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这些英雄的事迹,如同《大江南北》杂志中所描述的那样,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支柱。

《大江南北》中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雷锋精神的报道尤为打动人心。雷锋,一个普通的战士,但他那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成为了我们永远的楷模。雷锋精神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它更是一种集体的力量,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与此同时,雷锋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帮助邻居修理家中的小物件,还是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都始终坚持雷锋精神,努力做到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益。我们要认识到,红色基因和雷锋精神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雷锋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我们要积极践行雷锋精神,不仅要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正是奔跑时——读《那一次3000米长跑》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3班 包欣妤(指导老师 杨小梅)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青春如歌,只有不断奔跑,才能沐浴阳光。唐宝民先生写下了他少年时的一次奔跑。

在他上高一的那年,学校举办了运动会,在老师和同学的劝说下,体质弱的他竟报名了3000米长跑。运动会如期而至,他在跑道上奔跑着,可是才跑了五圈,他的腿就僵硬疼痛了,他不禁犹豫了。就在这时,班上的同学们都在给他加油助威,广播站也播出同学为他写的稿子:《唐宝民挑战自我》。有了鼓励,他便重新燃起力量,跑完了全程。篇尾讲道,他为了文学梦想辞去工作,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实现了少年时代的梦想。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命就是一场挑战,参与了以后,跑得快慢都无所谓,只要能抵达终点!就是一种成功……”唐宝民先生在报名之前觉得“这与我无关”,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挑战。为什么呢?我觉得每个人要紧的是果敢地迈出第一步,对与错先都不管,自古就没有把一切都设计好再开步的事。目的是渴求完美,那么举步之际则无须周全。

你举步了,下一步就必须是坚持,唐宝民先生在奔跑途中想过放弃,但同学们说“坚持就是胜利!”这也是唐宝民先生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反观我们的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要相信:坚持从来不是无意义的重复,而是奇迹的宠儿。坚持从来不是把路走绝,而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坚持,本就闪闪发光!

“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我们正值青春,正是奔跑时!


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读《党和人民的骆驼——纪念任弼时诞辰120周年》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5班 周欣怡 (指导教师 苏崔语嫣)

我们在践行红色使命时,总会想起《大江南北》这本刊物。在这本红刊中,我了解到了一位忠贞不屈的革命志士——任弼时同志。

在彭栗的《党和人民的骆驼——纪念任弼时诞辰120周年》这篇文章中,我知道了任弼时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仅以一封家书就展露出他对国家的热爱,在他求学时期,中华民族满目疮痍,他在写作时提出“致习工业、改良制造、以强我中国”的主张,就如同青年时期的周恩来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样,有着为国的抱负,着实令我惊叹。因为幼小的心灵中有着远大的抱负 远大的理想,他就是这样怀着如此理想长大成人。在给父亲的回信中他知道社会的存亡在于他们这辈青年,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是他的责任。回国后不久,他又遭遇被捕,在狱中遭遇种种酷刑,始终未暴露身份,后被营救。次年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尽管经受了惨无人道的酷刑,他仍然坚贞不屈。任弼时同志的品质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顿觉学习压力跟那时任弼时同志所遭受的严刑拷打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在危难时刻他敢于站出来,完成了探路调敌的艰巨任务,又为中央红军长征减轻了压力。他这种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几乎很少见了,但还是有像他这样的人,在责任前敢于承担,在困难前敢于突破。他的精神品质值得每个人去学习。

他不仅勇于承担责任,还不辞劳苦担负重任。

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奉献一切,是他的毕生追求。任弼时一生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花钱多。在面对超负荷工作时医生的建议,他却说:“我们中华民族多少年、多少代受着封建主义的束缚和帝国主义的奴役,现在全国胜利就在眼前,我们要迅速夺取全国胜利,建立一个新中国,有多少事情急需办啊!我们能躺得住吗?”在他年轻却苍老的面孔下,藏着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任弼时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活得充实,活得有价值。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与热爱,被人们铭记一生。叶剑英在悼文中赞誉道:“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是啊,这匹“骆驼”为中国复兴做出了无穷的贡献,他用自己的生命去殉他的事业。


一位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党和人民的骆驼——纪念任弼时诞辰120周年》读后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6班 徐绍辰 (指导教师 李巍巍)

近日,我阅读了《党和人民的骆驼——纪念任弼时诞辰120周年》这篇文章,任弼时同志的事迹让我深感敬佩,他忠诚于党、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使我受益匪浅。任弼时同志的一生,是一部充满奋斗、忠诚和奉献的史诗,他被誉为“党和人民的骆驼”,这不仅是对他一生事业的崇高赞誉,更是对一名共产党员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解读。

任弼时同志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从小便树立了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信念。他投身革命后,始终坚定信仰,严守党的纪律,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历任红军团长、师政治委员、纵队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长征先遣队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为我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书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任弼时同志身上的真实故事。一次,任弼时同志在战斗中英勇作战,但是受了重伤,他不愿意因为自己而影响部队行进速度,他他说不需要躺在担架上,只需要骑在一匹马上就行。然而,过了没多久,马匹不堪重负,突然跪地,人仰马翻,任弼时同志也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再次受伤,他强忍着疼痛,却不说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决要求继续前进,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拖累部队。任弼时同志忠诚于党、为人民服务,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任弼时同志的一生,充满了艰难困苦和无私奉献。他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生,是党和人民的骆驼,负载着伟大的使命,穿越重重困难,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任弼时同志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和精神风貌。任弼时同志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牢记任弼时同志的崇高精神,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严守纪律,勤奋学习,助人为乐,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融入自己的血液中,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好少年。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以任弼时同志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读《“中国好人”王平:37载学雷锋路上不停步》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7班 华吕均 (指导老师 吴俊华)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之话语,似黄钟大吕,回响于历史长河之中;雷锋之精神,光华夺目,照亮人心中的信仰。

最近读了《“中国好人”王平:37载学雷锋路上不停步》这篇文章,深受感动,他已59岁,其中37年间不断学习雷锋精神,感动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人,也打动了我,他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雷锋精神,是无私奉献的华章,是爱的交响曲。如炽热星辰,燃烧自己,照亮了他人之方向。王平的形象是高大的,他无私地协助交警坚守护学岗、无偿地耗费数十万资助贫困生、默默地力所能及地关爱老军人,以无尽的关怀与付出,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爱无疆。他的善举,如丝丝细雨,润泽着干涸的土地;如缕缕春风,温暖孤寂的心灵。他的奉献,如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传递爱与温暖。

雷锋精神,是爱岗敬业的诗篇,是责任的颂歌。无论何种岗位,雷锋都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王平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他路过幼儿园门口,见交警忙不过来,便主动走向了护学岗,一天就抱了200多个孩子,可这一抱却是13年,甚至已被亲切地称为“抱抱叔”。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应如雷锋一般,热爱自己的工作,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卓越的品质。在工作中,燃烧激情,绽放光芒,用辛勤的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雷锋精神,是艰苦奋斗的传奇,是坚韧的赞歌。他出身贫寒,却从未向命运低头,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突破困境,自我超越。他的奋斗历程,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勇往直前,永不退缩。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们要传承雷锋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迎接生活的洗礼,用拼搏与奋斗,创造美好的未来。

雷锋精神,是助人为乐的画卷,是善良的演绎。王平的心中始终装着他人,把帮助他人视为自己最大的快乐,以至于不断地进行捐款。他的善举,如点点繁星,点缀着漆黑的夜空;如朵朵鲜花,绽放于人间的每一个角落。以雷锋为榜样,关爱他人,乐于助人,让助人为乐成为一种习惯,让善良之花在我们的心中永远绽放。让我们用爱心编织温暖的纽带,连接起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雷锋的誓言如雷贯耳,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是雷锋精神时刻激励着我,让我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王平的事迹光彩夺目,引领人们通往未来。

有人认为,雷锋精神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殊不知,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脊梁,历久弥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向王平学习,使雷锋精神成为时代的标杆和通往中国梦的桥梁。


纵有磨难三千 不改初心分毫——读大江南北第398期《你好,韩慧如校长》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1班 高韩鸿 (指导老师:王菲)

对于《你好,韩慧如校长》这一篇文章,我有着深深的情感纠葛,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感动,让我在文字中找到了共鸣和启发。

韩慧如同志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她每天要做很多的家务,为了学习,她经常在半夜起来偷偷地点着油灯学习。长大以后,她看到自己的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她和丈夫非常愤怒,便加入了共产党,他们夫妇为了使共产党员可以更快获得敌人的情报,一直战斗在党的隐蔽战线,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工作。

有一次,她和丈夫在输送情报的时候被敌人发觉后而被捕,在监狱里,敌人使用各种严刑拷打来对付她和丈夫,想从他们口中获得一丝情报。但是根本没有成功,她的丈夫每咳嗽一声,吐出的痰里都带有血,原来他的肺已经被敌人用辣椒水灌伤了。最后她的丈夫为了使革命早日胜利,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她知道丈夫牺牲后,强忍着悲痛,和其他同志一起在牢里继续和敌人斗争,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在她们坚持不懈的战斗下,革命终于胜利。

在解放之后,她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心,她成为了小学教师,她深爱孩子,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无一偏废。在文革时期,韩校长还被戴上"叛徒特务"的帽子,以至戴铐坐牢,有许多的老师都会记得韩校长出狱后被勒令打扫学校卫生和厕所,每天弯着瘦小的身躯擦洗,感觉惨不忍睹。但她却说,我擦干净了,孩子就会舒服,她每天一遍遍擦马桶,冲粪便,扫地面,受到了全校人的喜爱。

晚年之后,齐心同志给她的亲笔信中写着:你的亲身经历就是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多让人知道过去是很必要的。后代需要这样的精神财富,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我们应该永远纪念他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要作为传统教育代代相传。然后韩慧如就写出了《真正的共产党人》这一本书。

我们应该缅怀这些真正的共产党人,永远记住他们的英勇事迹,向后代传承这种革命精神,将这种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真正的理性是有魄力地选择感性——读《大江南北》第400期《让见义勇为者不再受伤害》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 801班 吴可馨 (指导老师 王菲)

法,就是不能给不法者让步。

这将会是我介绍的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是文章围绕《第二十条》进行评论的中心。

文章首先介绍电影内容:《第二十条》是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展开演绎,整个电影交替呈现了三起案件都是与正当防卫(即它们是属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故意伤害)有关。

其次文章对于《第二十条》的评论分成三个板块:好人常满腔热血,但热血义行有时却会被曲解;好人总是心地善良,但心地善良的人有时会惹祸上身;好人愿施以援手,但助人后常会遭到伤害。对如何去保护见义勇为者进行深思:保护好以身护法的法律人,需要舆论监督作用的存在与推动。

那么各位认为,什么才叫正当防卫?是文章以及影片中都提到的王永强一家长期遭受村霸的欺侮,王永强自己被村霸用狗链拴在门外,他的爱人屡次遭受村霸的侵犯,当他想反抗时,村霸想到车上拿刀砍他,他情急之下拿出剪刀将村霸捅成重伤不治身亡,你觉得这是正当防卫,是没错,但法院会判处他故意杀人罪——死刑。再比如,韩雨辰目睹校园霸凌,在霸凌者先动手的情况下,他反抗时把对方鼻梁骨打裂了,你也会觉得这是正当防卫,对吧,但事实是,因缺乏证据,再加上霸凌者父亲为该学校教导主任,韩雨辰面临着立案拘留的可能。

看完电影与读完这篇文章,我会想:既然正义总是得不到伸张,那为什么要去做?有什么理由去这么做?这样做的意义在哪?

我很喜欢的一个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总是想着要去理性地去分析,想着一定要做出一个完美的选择,但是没有选择是完美的,所有选择都是两面的。”法是无情的,但正如文章中所说,法律不能仅仅是冰冷的逻辑,更应是有温度的武器。法律坚持公平公正,但公平公正不是指制定得多好,而是能够让人民感受到公平公正,不是执法人的选择多么公平公正,而是保护他们的正义情怀公平公正。

“真正的理性,不是非要给自己套上理性的枷锁,而是在理性走投无路的时候,有魄力地选择感性。”他曾经说了这样一句,我想,这也正是我读了这篇文章所感受到的。


赓续红色血脉 坚守初心本色——读《大江南北》总第398期《永远不变的本色》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2班 丁玫羽 (指导老师 林婕)

《永远不变的本色》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夏明翰烈士女儿夏芸的主要事迹以及她可贵的精神品质。这些耄耋之年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心系党史宣传教育,深厚的爱党之情,令人感佩。文章语言朴实而充满感情,令人动容。

文中的“夏阿姨”是夏明翰烈士唯一的女儿,1928年夏明翰因为叛徒的出卖在武汉英勇就义,当时。半岁的夏芸跟随母亲躲避敌人追杀,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母亲成为地下交通员后,年幼机灵的她还帮助母亲送过几次情报。

夏芸总是光明磊落,严于律己,丈夫去世后,本就体弱多病的她身体更不如从前,但她从未对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后来市委副书记为夏芸单设一个医疗账户,市财政每年拨给5000元,可年复一年,医疗帐户从未有任何出账记录。 对此,她只说“我不是什么特殊人物,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还有一次,新上任的市委书记到她家走访,询问她有什么困难需解决,按惯例,在这样的场合反映问题都可以得到满意解决,可夏芸却反其道而行,报喜不报忧,对小儿子失业的事故意打“埋伏”隐情不报,等到后来市委书记知道后正要尽快解决,不料夏芸却执拗地拦住了,她认为现在失业人员很多,小儿子虽下岗,但只是暂时的小困难,让大家去忙市里的大事,不要在小事上分心。夏芸就是这样一个赓续红色血脉、坚守初心本色、对党忠诚、淡泊名利、有着崇高风范的优秀党员。

夏芸始终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坚守着初心本色,传承着红色基因。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让我们以夏芸为榜样共同努力吧!


逆境中坚持——读《汤林泉:“永不残废的人”》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2班 陆韩淏  (指导老师 林婕)

海伦•凯勒这样说:“当一个人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他去翱翔时,他是绝不应该去爬行的。”只有弱者才会向命运低头,而心中有光的人,则会去奔跑追光。汤林泉,就是这样的勇敢者。

1951年,汤林泉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战场不幸被炸断了左腿骨,右腿也断了一根筋。由于治疗期间断腿上伤口不断恶化,为保住生命,不得不进行了截肢手术。在指导员的帮助下,他认为就算身体伤残,只要心不残疾,依旧可以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贡献。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1958年,汤林泉回到了家乡,他积极要求组织分配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大队分配了记分员的工作给他,他却积极和大家一起参加秋收工作,还主动兼任了两个队的会计工作。为将工作做好,他刻苦钻研业务,他的账目日日清、月月结,从无差错。

汤林泉在生命的路上不等不靠、不找不要,书写了震撼人心的奋斗故事!从战场上因受伤而截肢,到术后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合作化,到回乡后积极担任生产队的工作,到被评为多项殊荣,汤林泉从不向命运低头,在不断尝试中展示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

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勇士低声回应:“我,就是风暴!”人生并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也不会是一片坦途,它如同一条曲折起伏的波浪线,总会有一些辛酸苦涩的瞬间让人产生自我怀疑。但是,如果因此而一蹶不振,自怨自艾,那么,等待你的将会是无边黑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的这两句诗,或许就是面对逆境的最佳态度。学着在逆境中成长,就像汤林泉一样,哪怕身体残疾也决不放弃,哪怕受到命运的挫折也绝不妥协。视痛苦如山大,只能裹足不前;看挫折如蚁小,便能迈步跨过去。

阿多尼斯说:“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命运对汤林泉施以侵扰和折磨,他却用自己积极的态度消解了辛酸和苦楚,这也告诉我们,尽管命定的局限可能存在,但是不屈的挑战却不可或缺,经受住人生的风霜雨雪,总会迎来融融春日。


微光成炬 “善”待他人——读《时代呼唤更多“宗庆后”》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2班 秦炼石 (指导老师 林婕)

最新一期的《大江南北》拿到手,我立即翻阅,读到《时代呼唤更多“宗庆后”》这篇文章,感触颇深。

2月25日,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不幸病逝。尽管追悼会那天下着小雨,但现场依然人山人海。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尊敬宗庆后?是因为权力还是金钱? 

“一般不要解雇员工,尤其是45岁以上的员工。”从宗庆后对人事部门所说的这句话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我虽然是一名不满16岁的中学生,但我深知45岁的年龄意味着什么,一个45岁以上的员工是家庭的顶梁柱,如果被解雇,一个家庭可能会崩塌。宗庆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托起了一个个家庭的生命防线,让众多子女安心读书,也让众多老人因此而安度晚年。

从宗庆后的这句话中,我读到了一个“善”字。宗庆后的大善,大情怀,成就了当今社会的和谐。

掩卷沉思,我陡然想到我们学校的办学精神——从善贵和,想起我们学校为白血病同学捐款捐物,想到社会各界人士为我们学校图书馆捐书款、书籍,这不也是善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吗?

我又联想到我们班级中的事,班里有一个说话结巴的同学,每次上课老师叫到他时,没等他出声,下面总有同学会发出“吁吁”的声音,每每听到同学的嘲笑,他总会害羞地低下头,红着脸,什么都不敢说。时间久了,老师便问:“这一题你会不会?”“老——老师,我——我不——不会。”教室里随即是一阵哄笑。

有一天,一节美术课,我实在忍不住对同桌说:“这有什么好笑的,怎么可以去嘲笑同学呢?”同桌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别人的不尊重,便收住了脸上的笑容。那天下课后,我走到那个同学的身旁,默默地从口袋中掏出一块黑巧克力,递给了他,安慰着他说;“不要担心,学习就是先苦后甜,以后我来帮助你。”

以后的日子,同学们渐渐开始帮助那个结巴的同学,如我一样。愿意与他交流,关心他的人也渐渐多了。一节数学课上,班主任也表扬他回答问题变得自信。我转头向他微笑,却无意中看见他的眼角亮亮的。

这虽是小善,但只要用真诚去关怀他人,就像宗庆后对待企业与员工一样去对待他人与社会,那么我们的小善终究会微光成炬,照亮、温暖他人。


愿边境安全,愿天下无毒——读《大江南北》第397期《中缅边境戍边人》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4班 马珝绯 (指导老师 张娟娟)

第397期《大江南北》的封面,守卫边疆的战士们,在五星红旗下,那庄严又坚定的神态,吸引了我的目光和再次阅读的浓烈兴趣。

翻开目录,一个黑色标题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中缅边境戍边人。

我们都知道,云南与缅甸北部接壤,缅甸北部又盛产毒品,而缉毒警察就是在中缅边境,守护人民健康、国家安全的重要人物。云南处于横断山脉,地势陡峭,然而巡逻警们却不畏艰难险阻,毫无怨言地日复一日地在边境地带行走着,守卫着。

“镇守边关,视死如归”,是每一位边防民警的座右铭。40年间,云南有60名英雄,在禁毒斗争中壮烈牺牲。

你知道安晓华吗?他就是数以万计的缉毒警中的一员,为了彻底捣毁毒贩的巢穴,把罪犯一网打尽,他曾冒着生命危险,12次化装打入犯罪团伙。他曾说过“取得毒贩的信任是很难的,他们都有很强的戒备心,经常会故意来试探我,如果一句话没说对,就可能会暴露”。可见,一位边防缉毒民警,是多么地不容易。

有一次,安晓华和两名毒贩一起去见绰号“雷哥”的毒枭。见面时,一名弄丢了部分毒品的小弟进屋,那名毒枭一边招呼安晓华一边拉过小弟的手,直接砍断了那个小弟的一根手指,事发后,毒枭仍云淡风轻地喝茶。他仿佛在告诉大家“我对自己熟悉的手下都这样,你们最好听话点”。

凶残外,“雷哥”还非常理性,一个理性的毒枭是非常可怕的。他不停的转换交易的时间和地点,最终,在废旧的厂房中交易。

交易到一半时,安晓华若无其事地走到窗口抽烟放风,顺势将烟头弹出窗外,战友收到信号,冲入房内,经过一系列的对抗,最终抓获了毒枭。

向千千万万个像安晓华这样的缉毒民警致敬!

愿边境安全,愿天下无毒!


铭记红色历史 传承红色精神——《大江南北》读后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4班 沈东翰 (指导老师 张娟娟)

《大江南北》作为一本红色期刊,我十分喜欢阅读。每当我翻开《大江南北》的那一刻,就仿佛揭开了时间的面纱,欣赏到了时间的真貌;又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年代。这份书刊不仅是对历史的回忆与对时代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期许。   

《大江南北》以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笔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革命先烈对国家、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与奉献。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小故事,讲述了那些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中勇敢奋斗的英雄们的光辉事迹。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说着不同的方言,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而奋斗。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感动,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今天这个和平繁荣的时代,我们更应当铭记那段红色历史,居安思危。它不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更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我们要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红色历史是一段永恒的记忆,它铭刻在我们民族的灵魂深处,让这种红色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发展红色精神,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读《大江南北》第398期《红军长征路上的“春晚”预演》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804班 郑浩仁 (指导老师 张娟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一次世所罕见的英雄壮举,红军在长征路上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但同时也展现出了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长征路上的“春晚”预演》这篇文章就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红军将士在艰难环境中如何苦中作乐、笑对风雪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文章讲述了1935年1月24日红军攻占土城后,中央军委纵队“干部休养连”在城内短暂休养期间,载歌载舞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的故事。看到文中一位位红军领袖和文化教育界的革命先辈们纷纷“登台”表演才艺,用歌曲、舞蹈、朗诵鼓舞人心,我深受触动。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一种革命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它表现为对革命事业充满希望,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积极面对革命征程中的酸甜苦辣。就比如这场长征路上的“春晚”预演,长征途中,红军将士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包围圈,经历九死一生,可是他们却可以大声唱出“红军百姓团结紧,不怕敌人百万兵”“ 红军强、红军强,千难万险无阻挡”,热情洋溢地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跳起欢快的《水兵舞》《丰收舞》,“充分展现出红军将士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定的必胜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长征四老”之一徐特立表演的“捉虱子舞”。红军在长征途中不分昼夜地行军打仗,没有时间和条件洗澡,人人身上都长虱子,痒起来只能不停在衣服里摸虱子。谁也没想到,徐老先生借此编成了一段哑剧,他走上台,“认真地将手伸进皮袄,上抓抓、下挠挠,右一摸,左一拽,忽然似乎捉到个什么东西,放进嘴里使劲咬一下,自语道:‘嗯,这个肥。’”,一番表演引得众人大笑。我想,他们的笑声中,既有对自身艰难处境的调侃,也有对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心。

作为中学生,我们也会遇到种种困难和压力:比如繁重的作业、紧张的考试。这些困难与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相比自然有着天壤之别,但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我们可以从红军将士的乐观主义精神中汲取力量。无论面对多大的挑战,坚强乐观都是克服困难的关键。一次考试失利,一次表现失常,我们要学会积极地面对,保持自信和勇气,相信自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赶上了祖国发展壮大的好时代,先辈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如今我们有着良好的外部条件,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奋斗呢?正如那句老话说的“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乐观进取,笑对人生,美好的明天终会抵达。


南宁的女儿 人民的公仆——读《大江南北》第398期《老树春深更著花》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5班 陈朱蕊 (指导老师 张娟娟)

非常感谢《大江南北》第398期,让我深刻了解了邓颖超。以前只知道她是周总理的妻子,阅读完《老树春生更著花》这篇文章之后,不得不让我对她产生敬佩之情。

也许在人们封建、无知的认知里,认为只有男性才能延续血脉,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才能影响、改变历史。总有人认为女性是柔弱、无能的,只有在“家”这个被局限的空间才能一展身手。可我想说,并不是这样,邓颖超同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她,生于广西南宁,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在丈夫周恩来生前,为了避嫌,没有政府实务和职权,甘愿做被丈夫遮挡的红花。可当有人喊她“周夫人”时,她又会说“什么周夫人,我有名字,邓颖超。”她能屈能伸,何以不为“大丈夫”?当周总理走后,即使已是高龄,却仍然身兼数职,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丰富的统战工作经验,以及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品格,成功团结各方同人。1988年,为了使组织能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为了能不断发展。邓颖超决定退休,以便让年轻的同志来接替工作。

同时她也竭力推动我国妇女事业的发展,解放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少些性别歧视,拯救妇女,提倡平等……

邓大姐为我们妇女做了这么多,就是确信我们女性一定可以闯出一番天地,只是在历史中缺少了一个这样的机会。所以,我们更应该带着这一份期盼,向前推进,谱出女性的华章。

在这个平等的社会,我们更应该提倡女性独立,去追求自己的选择,不被眼前的安宁和无味所困,要去做打破这面屏障的人。


读英雄 品精神——读《大江南北》第397期《汤林泉:“永不残废的人”》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5班 卢天宇 (指导老师 张娟娟)

革命英雄,英勇无畏、机智果敢、坚强不屈、视死如归、无私奉献;中华儿女,一往无前、披荆斩棘、风雨兼程、蒸蒸日上、豪情满怀——这就是我读了《大江南北》后的真切感受。

1951年,抗美援朝。数十万健儿跨过鸭绿江,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保家卫国。那也是21岁的汤林泉第一次参加战斗,第一次经历炮火的洗礼。在某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被送往医院抢救。在为保住性命,不得不截肢后,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家乡帮助建设。

回顾汤林泉同志的一生,从21岁时的一名普通战士到被誉为“永不残废的人”,他的青春是在保家卫国的战火中度过的,他壮年的曙光是劳动的奉献带来的。他用热血铸就人生,他用意志建设国家。

阅读全文后,最让我难忘的是汤林泉同志的一句话:“要享福,我就不回来了,我回来就是干活的。要是不干活,国家又拿什么给我们享福呢?”。这句话让我十分感动。没错,无论做任何事,都谈不上是安全的。只有具备不怕苦不怕死的心,才能把事情做好。为中国的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们,又有谁有着怕死怕苦的内心?也正是如此,中国才会在短短几十年间得到蓬勃的发展。解放军战士,他们怕死吗?奔赴前线,灾区救援,哪哪儿没有他们的身影?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奔向安全,他们冲入死亡”,这句话也不正好能够解释他们出生入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和奉献主义精神吗?

那么,你害怕么?可能大多数人会说,我当然不畏惧死亡。可当真正到了需要让你奉献自己的时候,却都是一味地向后退缩,又有几人能甘愿付出生命呢?这也不怨,在这样的年代,大家都把那份意志,那份无惧收回了自己的内心,而展现出来的便是自己脆弱的那一面。这也理所应当,谁不想好好的度过一生,也不枉这个生命的炫美。但是,请不要忘记那些默默奉献的英雄们。

勇敢一时不展露没事,但在危险面前,你究竟是躲,还是冲?汤林泉同志所具有的意志,必须有,只有在这种意志的磨砺下,成长才会变得更加成功。作为现代平安社会下的我们,有着祖国的保护,难道就要忘记百年的国耻吗?我想不能,和平年代,更要求我们居安思危,不能说安全是永恒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失去安全。人心的卑劣,让这个美好的词语随时都会褪去色彩,成为一纸空文。


传承先辈精神,共创美好家园——读第400期《南征北战 戎马一生——记我的父亲齐金炳》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6班 张周钰 (指导老师 缪建琴)

读了红刊《大江南北》,我才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14岁参军,23岁当上团政委,年纪轻轻便随军队跨过鸭绿江,取得多场战斗的胜利。他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戎马一生,浴血奋战,用鲜血和英勇事迹谱就光荣人生篇章。他就是南京军区原炮兵顾问齐金炳。

齐金炳小时候就胸怀鸿鹄之志。一天,他在高阳大街上看到身着军装的抗日队伍,高唱抗日歌曲,便想参军。但那时他才刚过14周岁,便隐瞒了真实年龄,偷偷报名参加了河北游击军。从此,他成为了一名战士,开启了南征北战的生活。勇气和胆识促使他在每一次抗击日寇的战场上,冲锋在前,不怕牺牲。16岁时就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又被提拔为副指导员。

对齐金炳这样身经百战的铁血军人来说,负伤在战场上无疑是家常便饭。1941年4月底,齐金炳随军转移到河北省蠡县的桑园镇潘西村。入夜,枪声大作,日伪军包围了村庄。为抵抗敌军,齐金炳和战友们拿起枪弹投入战斗,激战中,他负了伤,但仍坚持战斗,打退了敌人的十几次冲锋,冲出包围圈。还有在解放战争时期,齐金炳从东北南下,参加平津战役,又赴太原前线,参加兰州、宁夏等战役,立下赫赫战功,被世人称赞。

1953年10月,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了两年多的齐金炳和志愿军65军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9月,齐金炳被授予上校军衔,同时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这是齐金炳作为抗美援朝战士的荣誉,也是他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体现。

1982年,尽管年岁已高,齐金炳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他参加公益讲座、志愿活动,力所能及地继续奉献着自己,用军人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人。而如今,我们生在太平盛世,应当思考并感悟先辈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促进国家发展,继续创造美好家园。


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读《大江南北》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7班 叶张澈 (指导老师 缪建琴)

生活也许常有困难,常有许多令人难以坚持的事,但在读了《大江南北》后,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有再多的困难,哪怕被误会、迫害,革命先辈们也毫不退缩,一直以极高的思想觉悟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去面对。

韩慧如老校长的身上就有着这些优良品质,甚至可以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在上海解放前与丈夫一同建立地下电台,向延安发送大量重要情报;为了掩盖光线和敲键声,他们每搬一次家,都用纸布把门窗墙壁糊严实。由于长期闷头通宵发电报,以至于满口溃疡,常常累得站都站不起来。虽然只有几行字,但看到这里时,我的内心还是很震撼——这需要多么严谨细致的精神和多么顽强的意志力啊!于是反思自己,凭什么在生活中无法做到有耐心,严谨细致呢?我一定可以!

1949年3月电台暴露,夫妻二人被捕,在狱中受尽非人的折磨,但他们没有吐露一丝情报。即使敌人让他们相互看对方受刑,把前来探监的小儿女赶走,让他们听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也毫不动摇,坚决不泄露一点党的秘密。虽然曾无数次在书中见过,但这样毫不畏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还是无比令人动容!生活中的困难五花八门,千千万万,但这些小困难,与先辈们所面对的困难相比,真是不值一提。我们应该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积极进取,努力解决问题,而非退缩逃避。

上海解放后,韩慧如在有着很多更好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校长这一职位。她深爱着孩子们,充分贯彻并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令我向往,能有这样的老师,对学生来说是很幸福的。更使我羡慕的是他们课外兴趣小组的浓厚艺术氛围和音乐特色,与现在相比,依然领先。很幸运,我所经历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都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深感幸福。

时代在变化,但先辈们的精神却永不过时,我们也要以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好好走下去!


[编辑:高锋]
上一篇:如东县马塘初中《大江南北》读后感选编下一篇:如东县马塘中学《大江南北》读后感选编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