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老区新闻>> >> 正文  
扎根乡镇四十载 多才多艺写人生——记海安老区“三土”名人角斜镇退休干部邓永宏
2025-03-06 14:29:34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在闻名全国的红色革命老区的江苏省海安市角斜镇,有这样一位备受尊敬的退休干部,他叫邓永宏。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书写着基层工作者的动人篇章,在多个领域绽放光彩,被人们誉为农村“土记者”、基层“土律师”、红色“土作家”。

邓永宏的人生起点是在他18岁时实现了身穿绿色军装的人生梦想。1978年正式跨进浙江嘉兴的军营,他在部队担任某部无线电台报务员,这段军旅生涯培养了他坚毅的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感。1982年,邓永宏退伍回到家乡海安沿口乡工作,在沿口织针厂工作了两年后,便调到了沿口乡政府工作,从此开启了他扎根基层乡村长达40年的奋斗历程。

在沿口乡政府工作期间,邓永宏的岗位不断变化,因他善于读书学习、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从乡政府打字员到乡宣传报道员,从乡保险所所长到法律服务所工作者,从司法所到综治办负责人,从城管中队到建设局。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干出成绩。尤其是在宣传报道工作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热情和才华,被誉为农村“土记者”。

邓永宏对宣传报道工作的热爱源于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深入乡村的村组、工厂、学校等各个角落,捕捉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乡村的发展变迁和人民的美好生活。他的宣传报道稿件不少在《人民日报》、上海《文汇报》、江苏《新华日报》《南通日报》等党报党刊录用,不仅在当地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为外界了解海安、沿口镇、角斜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当年,他采写的一篇“小灵雀飞进大上海”的新闻报道在大上海的《文汇报》上发表后,让沿口织针厂的“小灵雀”牌织针名声大噪、闻名全国,产品供不应求,并为荣获中国部优产品打下基础。“年久失修成危桥”一文在《南通日报》社会好新闻征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除了宣传报道工作,邓永宏还是一名优秀的法律工作者,被誉为基层“土律师”。他善于钻研法律法规,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基层、企业和个人代书法律文书,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尤其在法律服务所工作八年期间,牵头亲手调解调结各类民事纠纷千余件,为保平安、促和谐贡献了力量。他经常深入基层,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的耐心和专业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誉,成为了群众心中的“贴心人”。

邓永宏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文学创作者,他先后加入了省市县作家协会。他喜爱文学创作,尤其是专长挖掘民间文化、乡土文化和红色文化。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100多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游记,出版了《乡井拾珠》《红色故事集》两部文学作品书籍,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的喜欢。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展现了角斜镇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他撰写的纪实文学作品“许世友四到角斜镇”“粟裕司令的枣红马”“赵宝群与张爱萍将军”等代表作不仅在当地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邓永宏被广大干部群众称之为红色“土作家”。他先后搜集发表当地红色故事、民间传说60多篇,其中关于粟裕大将军的民间传说《枣红马》被南通市文联评为创作一等奖。

更令人敬佩的是,邓永宏从1978年参军开始,就持之以恒地坚持撰写日记,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到目前为止,他的日记本已达260余册,总字数超过1500万字。这些日记记录了他的成长历程、工作经历和社会认知、生活感悟,是他人生的宝贵财富。一部分日记已被收藏于海安档案馆,成为了研究当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邓永宏的日记跻身于南通市明清以来民间珍贵收藏品行列,被南通市档案局组织专家评为三等奖。

如今,邓永宏已经光荣退休,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他每天坚持学习不少于两小时,每天坚持撰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日记。今年66岁的他依然辛勤笔耕,挖掘各种红色史料和民间文化,关心着海安、滨海新区、角斜镇的发展,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发挥自己的余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退休干部的责任和担当,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邓永宏高兴地说:“他很喜欢一个‘土’字,地神盖娅之子安泰只要不离开大地,就能汲取大地的力量,激发无尽的创作热情和拼搏向上的干劲”!2024年,邓永宏被评为“海安市优秀学习型个人”。

邓永宏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持、奋斗和奉献的故事。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基层干部的精彩人生,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相信在他的影响下,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基层工作中,为乡村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王瑞华)


[编辑:高锋]
上一篇:南通市通州区老建会:采取扎实举措贯彻一号文件精神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