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光荣历史>> >> 正文  
新四军建军7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1-06-23 17:37:27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学习革命历史 开创美好未来

南通市老促会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八路军、新四军建军70周年,这是一个很值得纪念的节日。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回顾一下南通、黄桥老区军民斗争的历程是很有意义的,现在我作一个简要的发言。

一,江苏最早的革命老区

黄桥老区地跨通泰两市,是苏北老区斗争的前沿,是苏中的中心。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这一地区人民特别是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封建地主、豪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正如当时所唱的一首民歌那样:“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多如毛。数数稻穗千千万,丢了镰刀就讨饭。庄稼人,真难过,地净场光衣裳破。”在这种情况下,逼得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自发斗争,此起彼落,前后不绝。1923年冬至1924年春,泰兴横港附近108个村的农民,掀起了有名的“火烧震东市”的斗争。这一斗争,虽然遭到了横港8大家勾结官府的血腥镇压而失败,但猪捐毕竟被农民反掉了,斗争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通海如泰地区的革命斗争,先是从学生运动中开辟了最初阵地,然后党的工作重点比较迅速地转移到农村,展开了蓬蓬勃勃的农民革命运动。早在“五四”运动时,这一地区各学校就组织了学生会,举行示威游行,热烈响应。在我们党建立之后,更多的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在俄国十月革命和国内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努力追求真理,寻求解放和改造中国的道路。1922年江苏早期的共产党员吴亚鲁就在如皋地区开展了革命宣传活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高潮,通海如泰的学生、工人、市民纷纷响应,大大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和学生运动。

学生运动造就了一批人才,他们纷纷深入农村,发展党的组织。早在1926年9-10月间,沈毅、陆景槐分别在泰兴的刁家网和如皋的鄂岱小学,建立了直属中共江浙区委领导的独立支部,继而在泰县的营溪、蒋垛,如皋的下漫灶等地建立了党支部,并先后于26-27年建立了泰兴、如皋县委。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向广大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建立农民协会,开展了反“联军”斗争,反“清党”斗争,反地租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了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全国是一片白色恐怖。党中央及时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坚决地提出了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以武装斗争推动土地革命。此后,党进一步加强了通海如泰地区的领导,江苏省委建立了江北特委,深入开展了农民运动,加紧了本地区发动农民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1928年3月,江苏省委农委书记王若飞,亲赴南通、如皋具体指导组织农民武装暴动。如泰两县县委共同决定举行“五一”农民大暴动。泰兴由沈毅负责,如皋由徐芳德负责,分别于4月30日、5月1日,正式竖起了武装起义的红旗,参加暴动的群众达6万人之众,他们横扫地主庄园和国民党警察分局,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土豪劣绅”、“一切土地归农民”、“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等口号。声势浩大,威震大江南北。后来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各种反动武装进行反扑,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而遭到失败。但是它对通海如泰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扩大了党在农民中的政治影响;使土地革命的口号深入人心;并且在激烈的斗争中锻炼了干部和群众;推动了以后武装斗争的进一步发展,为建立工农红军准备了条件。

1928年6月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确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公布了民主革命的十大纲领,分析了当时的斗争形势,提出了建立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分配土地的任务。根据“六大”精神,南通特委在江苏省委的领导下召开了八县党的负责人联席会议,总结了“五一”农民暴动的经验教训,部署了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任务。各县特别是如泰进行了艰苦的恢复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收缴地主枪支的斗争,建立起红军游击队,而后通海地区也相继建立,向地主豪绅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斗争。随着武装斗争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群众的革命运动,党团组织和农民协会、妇女协会、自卫队、少先队等群众组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许多地方成立苏维埃政权,提出了“打土豪、分土地”的口号。1929年6月,正式建立如泰工农红军。接着打了很多胜仗,到29年底,已开辟了南到江边、东到镇涛区(现如皋九华)、西至季家市、黄桥以西,北到通扬运河的大块游击根据地。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军委和江苏省委决定正式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并先后派何昆、徐德、张爱萍、黄火青等熟悉军事的干部来加强部队工作。1930年4月3日在如皋贲家巷召开了数万农民参加的大会,宣告了红十四军的建立,何昆任军长,李超时任政委,薛衡竟任参谋长,俞乃诚任政治部主任。发表了《告工农及一切劳苦群众书》,明确宣布了工农红军反帝、反封建、反国民党反动派的战斗目标。4月中旬在攻打老户庄的战斗中何昆军长牺牲,由李超时担任军长兼政委。红十四军建立后,一师、二师分别活动于如泰和通海地区,狠狠打击了恶霸地主武装和国民党保安团,粉碎了敌人的八路围剿,发动群众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普遍建立了县、乡级的苏维埃政权。红军活动范围遍及启东、海门、南通、如皋、泰兴、泰县、靖江、东台等八县市。如泰是当时的军事、政治中心。红十四军的节节胜利,震撼了国民党中央政府,他们为了解除“心腹之患”,调集重兵加紧了对红军的围剿,再加上李立三盲动主义错误影响,不顾条件的进攻大城市,同时自身也缺少经验而遭到了失败。红十四军虽然失败了,但在通海如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中留下了良好的政治影响,并留下了红色种子,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建立根据地,打下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二,开辟苏北的黄桥决战

新四军建军之后,中央正确指出:“向南巩固,向北发展,向东作战”的方针,新四军军分会委员、一支队司令陈毅,坚决执行了中央指示,挺进苏南,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接着于1939年两次派新四军挺进纵队北渡,驻扎在离泰州不远的嘶马、大桥、吴家桥一带。这一带是李明扬的防区,在争得李明扬的理解和支持后,作为挺进纵队活动的范围(长15公里,宽10公里)。陈毅对苏北军事力量做了科学分析,日军居第一位,韩德勤居第二位,李明扬居第三位,新四军只有2000余人居第四位。陈毅认为:韩德勤是苏北抗战的主要障碍,要在苏北发展,要在苏北抗战,必须从韩德勤手中夺取抗战领导权;而新四军势单力薄,很难与拥有7万兵的韩德勤抗衡,要削弱韩德勤的军事力量,最重要的是争取李明扬的中立;李明扬是苏北最大的地方实力派,他与韩德勤的矛盾,虽有出于自身的利害关系,但也包含着坚持抗战与破坏抗战的矛盾。因此,只要工作得法,与李明扬结成统一战线,联合击敌、孤韩是可能的。据此,他提出“苏北以中立二李为原则”。苏北的工作方针是“击敌、联李、孤韩”;联李是重点,只有联李才能孤韩,才能有效的击敌。为贯彻这一方针,陈毅突破敌人的层层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三进泰州,卓有成效的进行了联李工作。特别是在郭村保卫战胜利之后,我军兵临泰州城下,陈毅主动言和,遣返俘虏,发还枪支,明言新四军不打进泰州城。李明扬深受感动,承诺韩德勤与新四军的摩擦中信守中立。这为新四军立足苏中,东进抗日打开了通道。

新四军如何在苏中(苏北)建立根据地,当时有三种方案:一是扼守扬泰,以江都大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二是北上兴化,以兴化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三是东进黄桥,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陈毅采取了东进黄桥的战略决策,他指出:“这一地区原是红十四军的发源地,群众基础较好;黄桥地处如皋、泰兴、泰县三县中心,便于向通如海启发展,只有控制通如海启,才可以与我新四军留在江南部队相呼应,控制长江通道,威慑日寇与韩顽与江南冷欣的联系。”陈毅提出的“在泰兴、靖江、如皋、泰县、南通地区建立根据地,以黄桥为中心”这一东进计划,得到军部和中央的批准。接着江南指挥部改名为苏北指挥部,并将所属的部队编为一、二、三纵队,九个团7000余人。1940年7月26、27号陈毅挥师东进,由于对“二李”的争取,在过他们防区时,如约对空鸣枪让路。韩德勤急令何克谦率四旅全面出击,同时令陈泰运部由曲塘向南出击,陈毅争取了陈部中立,集中力量反击何部,以二纵攻黄桥以北,一纵攻黄桥以东,三纵攻黄桥及其以南地区,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全歼何克谦的部队,新四军占领黄桥。之后,立即着手进行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首先成立了黄桥军民联合办事处,主持地方行政工作和战情工作,后又分别建立了泰兴、如皋两个中心县委,随时准备迎接反“扫荡”和反“磨擦 ”的胜利。这时韩德勤视新四军进驻黄桥为心腹之患,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提出了一个“先南后北”的方针,先集中力量消灭新四军陈毅部,后调兵北上追歼八路军黄克诚部。新四军当即反击,先取得了营溪战斗的胜利,后又攻占姜堰。为扩大抗日反韩统一战线,陈毅派朱克清、管文蔚等人与李明扬、陈泰运联络,希望继续合作抗日;他自己则与以韩国钧为首的苏北各界有影响的中上层人士广泛接触,表明新四军在苏北不要内战、共同抗日的诚意。以韩国钧为代表的苏北各界25人致电重庆政界控诉韩德勤的种种劣行,公开掀起了驱韩运动,对孤立韩德勤起了很大作用。以后陈毅在姜堰召开八县军民代表会议,韩德勤拒绝派代表参加,并打来电报要新四军退出姜堰,陈毅在会议上表示:“韩先生既要新四军让出姜堰作为实现和平之基础,对这点我们认为不成问题,而且只要对抗战稍微有一点好处,我们还可以做更大的让步,不过让出姜堰要有保证,只要政治上保证省方改变态度,以友党友军看待新四军,协商苏北抗敌问题,我们就可以退出姜堰”,新四军相忍为国,光明磊落的态度为代表们所同情和赞叹,揭露了韩德勤顽固反共破坏抗战的阴谋;争取了李、陈更可靠的中立,确保了后来黄桥决战的胜利。

韩德勤是一个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顽固不化分子,在群众中的影响极坏,当时有一首民谣:“天上有个扫帚星,地上有个韩德勤,日本鬼子不去打,专门打的新四军。”在新四军退出姜堰后,韩进一步提出无理要求,“新四军一定要撤出黄桥,开回江南,才能进行谈判”。同时调集了26个团、3.5万人的兵力进攻黄桥,其部署是以二李和陈泰运部12000余人,攻击新四军黄桥以西防线,以五个省保安派7000余人攻击黄桥东南,以嫡系89军和独立6旅15000人为主力形成中路军,进攻黄桥北面和东面。黄桥新四军只有三个纵队7000人,其中战斗人员不足5000人,敌我兵力悬殊非常大,形势十分严峻。新四军审时度势,决心以黄桥为中心背水一战,彻底解决苏北反摩擦问题。10月3日战斗打响,李明扬如约信守中立,其他实力派受其影响为保持实力而冷眼观战,这使新四军专心集中兵力还击韩德勤主力。10月4日上午,韩德勤89军33师7次猛攻黄桥东门,均被我3纵击退,下午独立六旅抵黄桥以北约3公里处,陈毅、粟裕果断下令以1、2纵分七路杀出,将该旅截成数段,切断与117师联系,首歼其旅部和后卫团,经三小时激战,全歼独立六旅,该旅旅长中将翁达自杀。同时2纵穿插至分界,将韩33师后路切断,在三纵的协同下,于5日凌晨,合歼33师。接着发扬连续作战的大无畏精神,对敌发起总攻,经过一场空前决战,于6日全歼韩89军军部及349旅,军长李守维仓皇逃跑时淹死在挖尺沟,韩德勤率残部千余人逃回兴化,我军追击至海安、东台。至此黄桥决战以歼敌1.1万人的重大胜利而结束。黄桥决战胜利的原因:一是在摩擦与反摩擦斗争中,新四军高举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争取了二李与陈泰运的中立;二是新四军英勇善战的结果,特别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采取机动灵活、主动出击、包围歼敌的战术;三是依靠了广大苏北人民特别是黄桥人民的大力支持,黄桥烧饼歌一直流传至今,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黄桥决战的胜利提高了新四军的军威,根本改变了苏北敌、顽、我军事力量的对比,新四军成为苏北抗日的主要力量;为苏中、苏北连片发展大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推进了以黄桥地区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


三,粉碎日伪的“清乡”阴谋

新四军在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之后,立即向通如海启方向发展,建立了抗日根据地。苏中军区成立后,如(如西)泰泰靖划为三分区,通如(如皋)海启划为四分区。日本侵略者为了推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政策,企图通过“军事清剿”与政治欺骗、经济掠夺、思想奴化等所谓“综合战力”,在其战领区内“肃清”抗日力量,强化汪伪政权,变成它继续进行侵华战争和实施南进计划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汪精卫将“清乡”定为国策,自任“清乡”委员会委员长,首先在苏南“清乡”。1943年1月扩展到苏中四分区,敌人“清乡”范围是:西从天生港沿通扬运河到丁堰,北从丁堰沿串场河经掘港向东至黄海边,南至长江边。面积3600平方公里,人口270余万。日伪军调集兵力15000余人,妄图彻底摧毁我根据地,从点线的占领到面的控制,实现其全面伪化的阴谋。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苏中区党委和四地委明确提出反“清乡”斗争的总方针是:以公开的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四分区各级党组织普遍深入进行了政治动员,并在组织、军事、物资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

1943年4月,日伪开始了第一期“清乡”即“军事清乡”,他们沿“清乡”区边沿构筑封锁线,以天生港为起点,沿公路、河道直至黄海边构筑起200余华里的竹篱笆,建起许多碉堡、嘹望哨,封锁大小口岸。在“清乡”区内增筑据点,形成梅花桩式据点群。日伪依托据点对人民进行了血腥镇压,每到一处,搜捕共产党员、抗日干部和民兵,捕捉壮丁,强拉民夫,奸淫妇女,抢掠财物,烧毁房屋,实行极其恶毒的“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面对日伪的“军事清乡”,我广大军民进行了英勇机智的斗争,分区主力部队和各县警卫团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术,挺进到日伪占领的地区和交通线上相机作战,先后袭击和攻克了不少据点;留在清乡圈内的精干武装,依靠人民群众,灵活穿插,机动游击。并大力开展了除奸活动,短枪队英勇机智,深入虎穴捕杀敌人的主要“清乡”人员,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斗志。为了摧毁日伪竹篱笆的封锁,四分区军民利用青纱帐和夜幕降临,不断进行声势浩大破击战。43年7月1日,在三分区军民的配合下,4万多群众和民兵一起出动,在主力部队、地方武装的掩护下,于200多华里的封锁线上,锯倒电杆,收缴电线,挖毁公路,焚烧篱笆,到处是火光冲天,日伪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动,眼看着经营了3个月的竹篱笆被一烧而光。这就是震破敌胆,名扬苏中的“火烧竹篱笆”。

1943年6月,日伪继“军事清乡”后,转入以“强化编保甲”为中心的“政治清乡”,企图摧毁我抗日政权,强制推行保甲制度,实现对广大农村的伪化统治。我四分区军民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一方面,区队、基干民兵在封锁圈边开展麻雀战、阻击战、伏击战等袭扰日伪;一方面控制“两面派”乡、保长,搞慢编、乱编、假编,动员群众将门户牌烧掉。同时,为了进一步打击日伪,还发动政治攻势,写警告书、劝告书。伪方人员在我强大攻势下,纷纷向我方自首。日伪在费时6个月的第一期“清剿”宣告破产后,接着又搞了三个月的“延期清乡”、“高度清乡”,深入中心区,增筑据点,实行分割封锁,压缩我抗日军民的活动范围。面对新的形势,四地委明确提出了在坚持公开武装斗争的前提下,开展了反抽壮丁、反伪捐斗争,不断打击日伪军的有生力量,终于扭转了不利局面,达到了坚持原地斗争,准备反击的目的

1944年5月至10月,陶勇、姬鹏飞、梁灵光等率四分区军民集中力量主动反击,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进入“清乡”区内,揭开了反据点斗争的序幕。6月,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在耙齿凌与日伪军遭遇,将日伪军全部歼灭,这是苏中继车桥战役后取得的又一大捷。后来又攻克了南坎据点,打通了“清乡”区内外的通道。同时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破击战,破坏公路,拆毁桥梁,袭击、攻克、逼退了一批日伪据点。汤园区杨曹乡的一支以贫苦窑工为骨干的民兵队伍,在日伪据点包围中顽强坚持原地斗争,日伪哀叹:“宁过九条江,不过杨曹乡”。1944年的夏秋以反据点为中心的军政攻势,战果辉煌,大大消耗了日伪军的有生力量。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四分区的军民共作战26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600余人,缴获枪支2700余支,彻底粉碎了日伪的“清乡”阴谋,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伟大胜利。取得胜利的原因:离不开当时国内抗日战争以及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离不开新四军一师主力和兄弟分区军民的支援、配合;但主要还是靠四分区人民的充分发动和广泛参与。粟裕同志称:这是“人民斗争的胜利”。真正做到了“党员军事化,农村兵营化”。一个日本军官也无可奈何地承认,“新四军之长,不在军事力与经济力而在其组织力”,它“有浓厚的土著性,即武装之农民”。反“清乡”斗争胜利的意义是伟大的。黄桥决战为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反“清乡”斗争则为保卫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坚持敌后的决死苦斗

1946年6月,蒋介石集团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7月中旬国民党军5个整编师、15个旅、12万余人,气势汹汹的扑向苏中解放区,我新四军只有3万余人。当时中央军委曾电令新四军跳出内线到外线作战,粟司令考虑到内线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故向中央请示并获得中央同意,先在内线作战而后再做战略转移。在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在各级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下,对国民党军奋起反击,从7月13日至8月27日,首战宣泰、二战皋南、三战海安、四战李堡、五战丁林、六战邵伯、七战如黄路,共歼敌53000余人,取得了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在七战七捷中,除邵伯、李堡两战外,五战五捷是在黄桥老区进行的。苏中战役的胜利,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极大的鼓舞了解放区军民,阻滞了国民党军向苏中腹地的进攻。在苏中战役中,华中一分区党政军民全力以赴的支持,地方武装直接配合新四军主力,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破坏袭扰交通运输;做好后勤保障,全力支援前线;踊跃报名参军,壮大部队力量。苏中战役使一分区军民(特别是南线)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认清了国民党的凶残面目,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为即将到来的敌后坚持斗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苏中战役之后,我新四军主力战略北移,苏中一分区相继沦为敌后。国民党军纠集熟悉当地情况的“保安团”、“还乡团”等反动武装,对解放区封锁分割,日以继夜的进行残酷的“清剿”、“扫荡”,把我一分区南线(以黄桥为中心靖江、泰兴、泰县和如皋)定为“清剿实验区”,妄图控制南线,进而控制整个苏北乃至华中。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一地委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独立自主的坚持原地斗争”。要求部队进行紧急思想动员,克服轻敌麻痹思想,切实掌握武装,深入发动群众,实行坚壁清野,镇压反动敌特,以适应就地坚持的复杂斗争局面。并建立了南线工委,由许家屯任书记,统一领导南线的坚持斗争,分区特务团一营和南四县县团以及部分区游击队,作为坚持南线的军事力量。为保存有生力量,精简党政机关,分期分批北撤,仅留少数精干力量,坚持南线斗争。

国民党军对这一地区的“清剿”是极其残酷的。1946年11月中旬绥靖区司令部由南通迁至如皋,先后侵占泰黄、姜泰、姜黄、海泰、如黄一线的重要村庄,并对面上进行疯狂的扫荡合击。敌之所至,抽壮丁,抢物资,强编保甲,收买内奸,推行顽化,破坏基层组织,对坚持斗争力量造成严重威胁,我军遭到一定损失,丢失部分阵地。但我南线军民没有被敌人气焰所吓倒,积极利用敌人顾此失彼的空隙捕捉战机,据四县统计共杀伤敌人近千名,敌人第一期清剿被迫收场。1946年年底,敌人集中第4师102旅304、306团和第49师105旅315团以及县保安队共18个营的兵力,对南线进行第二次“清剿”,国民党国防部长白崇禧亲临如皋督战,鼓噪“三个月结束苏北战事”。这一期清剿又称为“重点清剿”,敌在如皋的兵力逾万人,地方反动武装5000余人左右,重点清剿靖中、靖西和泰兴城黄路以南地区,如皋龙游河东西地区,以图达到面的控制,我南线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斗争,靖江团在夹巷口猛打猛冲,仅半小时战斗,全歼敌102旅一个加强连200余人。分区特务团一营和泰兴、如皋县团,一举攻克周庄头据点,歼敌200余人。敌恼羞成怒,敌102旅一部对我靖西地区进行疯狂的报复,仅生嗣堂至夹巷口一线被杀害的干部群众300余人,拷打致残者1000余人。在外线作战的支持下,经南线军民的共同努力,顽敌第二期清剿终于被打破。47年3月,敌人又纠集第4师102旅全部和第49师两个营以及省县保安队、地方土顽,对南线进行更大规模的“清剿”,即“三月会剿”,又称“血洗清剿”,敌在两泰增筑据点368处,把清剿地区分成无数小块,数十路“会剿”、“清剿”,四处奔袭,日夜搜剿,疯狂烧杀。我泰兴团遭到敌人的五路合击,虽歼敌200余人,但部队也伤亡、被俘200余人,县委书记叶梯青牺牲,县长张鹏举被俘遇难。我如靖团驻张莫天,遭到敌102旅五路合击,血战一整天,突出重围,政委许淦受伤,伤亡120人,撤到紫石县休整。此时南线各县团已被挤出原有阵地,南线根据地仅剩二十分之一,处于极端危急中。“三月会剿”的失利,客观上由于敌决心摧垮南线,因而其手段极其凶残毒辣,主观上是由许家屯的右倾畏敌,消极避战带来的恶果。他不是积极组织力量寻机歼灭敌人,而是一味的“躲”、“藏”、“拖”,使部队疲于奔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最后发展到临阵脱逃,擅离南线。为了扭转南线的严重局势,地委、苏中区党委决定,号召加强决死苦斗,发扬不屈不挠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坚持到反攻胜利。地委主要负责同志亲率部队去南线与敌进行斗争,逐步地打开了局面。继“三月会剿”后,敌对南线又多次进行疯狂“清剿”,敌从上海增调105旅314团进驻如皋,使南线兵力达到15000人,4月分八路合击我泰县中心地区雅周庄等地,长途奔袭泰兴北新桥地区,两次袭击泰州、如皋地区,这称为第四期“清剿”。接着又部署了5月“硬性清剿”,企图以“会剿”、“兜剿”、“驻剿”相结合,在一个月内催垮我南线武装力量和政权。这次“清剿”,初则长途奔袭多路合击,继则连续扫荡拉网搜剿,而且增筑据点,强编保甲,残杀干群,制造“无人区”。敌之足迹几乎遍及南线所有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6月敌又部署“延期围剿”,这是第六期“清剿”,其目的是对分界、曲塘线以西进行“驻剿”,以期全面控制,再逐步向东推进,推及整个南线。针对这一情况,地委要求各级武装避敌锋芒,机动穿插,分散游击,开展“红黑点”运动,争取瓦解“土顽”。并建立南线中心县委和南线支队,不断充实县团力量,相机击敌。7月敌2000余兵力分五路合击我泰县营溪地区两泰县团,并企图构筑据点,我们以两个连和一个武工队的兵力,在敌人合击圈内,果断出击古溪一路之敌,激战15分钟,全歼敌泰兴机动大队,俘大队长项文若以下27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金庄战斗”,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揭开了南线进军的序幕。

1947年7月,全国战局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大大鼓舞了南线军民,在外线作战不断取得胜利的支援下,内线不断向敌出击,收复据点,扩大阵地,同时开展了土改复查,深入进行土改,进一步发动群众,一边坚持一边反攻,南线形势逐步好转,至48年初,基本上恢复到46年11月敌第一次围剿前的局面。后来,又粉碎了敌人几次大规模的合击围剿,在华野的支援下,不断向敌人出击,攻克据点,至48年底,南线全部光复。南线反“清剿”的胜利,对全苏中的作用是很大的,牵制了大量敌人,使敌“清剿”苏中的计划不得不破产,为苏中解放区作出了贡献。南线反“清剿”胜利的原因,是外线作战支援的结果,更是内线军民团结一致,决死苦斗的结果。


五,不忘老区的斗争历史

南通、黄桥老区军民斗争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一个缩影。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告诉我们,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革命的道路,才能取得独立和解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的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有人歪曲马克思主义,否定列宁,否定毛泽东,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谬论,我们千万不能上当。要认真学习胡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刻认识到,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我们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不忘革命历史,就是要不忘老区人民。“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在参军、参战、后勤保障、支援前线、搜送情报等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没有老区人民尽其所有的奉献和支持,也就没有胜利可言,因此,我们应该做到,“饮水思源,不忘老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更加关心老区,支持老区,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使老区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不忘革命历史,就是要不忘革命先烈。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就南通、黄桥老区来说,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县团以上的就有:土地革命时期,红十四军军长何昆、政委李超时、参谋长薛衡竟、师长秦超,如皋、泰兴的县委书记沈毅、徐芳德、吴亚苏、韩铁心、王玉文、汤仕伦、穆子奇、于咸、吴汝连等;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二纵9团团长徐绪奎、南通警卫团团长殷逸、启东团的团长王澄、政委鲍志春;解放战争时期,泰兴团的政委、县委书记叶梯青、县长张鹏举,靖江团团长、老红军战士何进东,如皋团团长何正,泰州团政治部主任林之新等,牺牲的区、营级,乡、连级干部以及战士和群众就更多了。仅南通地区牺牲的有姓名记载的烈士近2万人,同比占江苏全省的50%。他们有的是在战场上英勇牺牲,有的是在被捕后“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而惨遭杀害,他们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将永载史册,光耀千秋。我们幸存者和后来人,应该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千万不要忘记他们,要弘扬他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遗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贡献我们的力量。

不忘革命历史,就是要发扬铁军精神。我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不断发展壮大,从成立时1万余人发展到21万人,在华中抗击日寇的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极其艰苦斗争的岁月里,用忠诚和热血铸造了一种铁军精神,这就是“跟党举旗的坚定信念,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坚忍不拔的顽强作风,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步调一致的党的纪律”。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和红军的长征精神、八路军的太行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样,是我们党和军队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克敌制胜的力量之源。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仍然需要弘扬铁军精神,让铁军精神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永放光芒。

不忘革命历史,就是要认真学习革命历史。不了解历史,就谈不上继承和发扬,开创美好的未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学习历史,要用中国革命斗争史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通过革命斗争史的学习,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要排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干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

《大江南北》杂志是一本宣传革命历史、弘扬光荣传统的好杂志,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好期刊。今年6月,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大江南北》杂志社隆重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八路军、新四军建军70周年座谈会。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和新四军老战士、南昌起义参加者、104岁的夏征农同志专门发来了贺信(详见第七期),充分肯定了《大江南北》杂志在研究、宣传我党我军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提出了秉承传统、再接再厉,为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殷切希望。这充分说明了上海市委对这本杂志的关爱和重视。我们南通在发行和学习这本杂志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效果,教育系统的成效尤为突出。今年我们要求和往年一样,认真征订和学用好这本杂志,让人民革命历史的光辉,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2007年9月

MultiAttachPh
[编辑:冯宏新]
上一篇:纪念红十四军成立80周年下一篇:记黄桥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