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光荣历史>> >> 正文  
记黄桥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
2011-06-23 17:38:43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如今,一提起“革命老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井岗山、陕甘宁。其实,在上海、南京附近的苏中平原,也有一个资格很老、贡献巨大的老区——江苏最早的革命老区黄桥老区。这里是红十四军、新四军和华中解放军的重要根据地,曾像日、汪、蒋的眼中钉、心头刺,扎得他们坐卧不宁、难受之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长期、特殊、巨大的贡献。

黄桥老区地跨南通泰州两市,位于江北苏中平原的中心。早在“五四”运动爆发时,这一地区各学校就组织了学生会,举行示威游行,热烈响应。在我们党建立之后,更多的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为寻求解放和改造中国的道路而开始信仰、学习、传播马列主义。1922年,江苏早期的共产党员吴亚鲁就在如皋(如东)地区开展革命宣传活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高潮,通海如泰的学生、工人、市民纷纷响应,强有力地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和学生运动。

学生运动造就了一批人才,他们纷纷深入农村,发展党的组织。1926年春夏,南通城就有了两个中共党支部。1926年9-10月间,沈毅、陆景槐分别在泰兴的刁家网和如皋的鄂家棣(提土旁)小学建立直属中共江浙区委领导的独立支部,继而在如皋的下漫灶(今如东境)和泰县的营溪(今海安境)、蒋垛(今姜堰境)等地建立了党支部,在此基础上,各县县委相继建立。党组织积极向广大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建立农民协会,开展了反“联军”斗争、反“清党”斗争、反地租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了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全国是一片白色恐怖。党中央及时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江苏省委建立了南通特委,进一步加强了对通海如泰地区农民运动的领导,加紧了发动农民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1928年3月,江苏省委农委书记王若飞亲赴南通、如皋,具体指导组织农民武装暴动。如泰两县县委共同决定举行“五一”农民大暴动。如皋由徐芳德负责,泰兴由沈毅负责,分别于4月30日、5月1日,正式竖起了武装暴动的红旗,参加暴动的群众达6万人之众。他们横扫地主庄园和国民党警察分局,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土豪劣绅”、“一切土地归农民”、“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等口号,暴动声势浩大,威震大江南北。后来,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各种反动武装进行反扑,这次农民武装暴动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遭到失败。但是它对通海如泰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扩大了党在农民中的政治影响,使土地革命的口号深入人心,并且在斗争中锻炼了干部和群众,推动了以后武装斗争的进一步发展,为建立工农红军准备了条件。

1928年6月召开的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确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公布了民主革命的十大纲领,分析了当时的斗争形势,提出了建立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任务。根据“六大”精神,南通特委在江苏省委的领导下召开了八县党的负责人联席会议,总结了“五一”农民暴动的经验教训,部署了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任务。各县特别是如泰二县党组织进行了艰苦的恢复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收缴地主枪支的斗争,建立起红军游击队,向地主豪绅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斗争。随着武装斗争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群众的革命运动,党团组织和农民协会、妇女协会、自卫队、少先队等群众组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许多地方成立苏维埃政权,提出了“打土豪、分土地”的口号。1929年6月,正式建立如泰工农红军,打了很多胜仗,到1929年底,已开辟了南到长江边,东到镇涛区(现如皋九华),西至季家市、黄桥以西,北到通扬运河的大块游击根据地。与此同时,通海地区游击队也发展到数百人。

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军委和江苏省委决定正式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并先后派何昆、徐德、张爱萍、黄火青等熟悉军事的干部来加强部队工作。1930年4月3日,在如皋贲家巷召开了数万农民参加的大会,宣告了红十四军的建立,何昆任军长,李超时任政委(1930年5月任职),薛衡竟任参谋长,余乃诚任政治部主任。4月中旬,在攻打老户庄的战斗中何昆军长牺牲,由李超时担任军长兼政委。红十四军建立后,二支队(一师)、一支队(二师)分别活动于如泰和通海地区,狠狠打击了恶霸地主武装和国民党保安团,粉碎了敌人的八路围剿。红十四军发表了《告工农及一切劳苦群众书》,明确宣布了工农红军反帝、反封建、反国民党反动派的战斗目标。他们发动群众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普遍建立了县、乡级的苏维埃政权,开辟了土地革命时期全国十五块红色根据地之一,其范围遍及启东、海门、南通、如皋、泰兴、泰县、靖江、东台等八县市,如泰则是当时的军事、政治中心。红十四军在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眼皮底下取得节节胜利,蒋介石极为震惊,为了拔掉这一“眼中钉”,慌忙调集重兵加紧对红十四军的围剿。由于李立三盲动主义错误的影响,自身也缺少经验,红十四军最终遭到失败。红十四军虽然失败了,但在通海如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中留下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并留下了红色种子,为后来建立抗日根据地,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新四军遵照中央关于“向南巩固,向北发展,向东作战”的方针,在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同时,派挺进纵队北渡,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陈毅明确指出:“这一地区原是红十四军的发源地,群众基础较好;黄桥地处如皋、泰兴、泰县三县中心,便于向通如海启发展,只有控制通如海启,才可以与我新四军留在江南部队相呼应,控制长江通道,威慑日寇与韩顽与江南冷欣的联系。”陈毅提出的“在泰兴、靖江、如皋、泰县、南通地区建立根据地,以黄桥为中心”这一东进计划,得到军部和中央的批准。1940年7月下旬,陈毅挥师东进,全歼盘据在黄桥的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所属何克谦的四旅。新四军占领黄桥后,立即着手进行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首先成立了黄桥军民联合办事处,主持地方行政工作和战情工作,后又分别建立了泰兴、如皋两个中心县委,随时准备迎接反“扫荡”和反“磨擦 ”斗争。韩德勤视新四军进驻黄桥为心腹之患,在蒋介石的授意下,调集了26个团、3.5万人的兵力进攻黄桥。当时驻扎在黄桥地区的新四军只有三个纵队7000人,其中战斗人员不足5000人,敌我兵力悬殊非常大,形势十分严峻。新四军审时度势,决心依靠苏中根据地人民的全力支持背水一战,以彻底解决苏北反摩擦问题。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新四军歼敌1.1万人,取得了黄桥决战重大胜利,大振了新四军的军威,根本改变了苏北敌、顽、我军事力量的对比,新四军成为苏北抗日的主要力量,并为苏中、苏北连片发展大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新四军在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根据地后,立即向通如海启方向扩展。苏中军区成立后,如(如西)泰泰靖划为三分区,通如(如皋)海启划为四分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坚决斗争。1943年4月调集日伪军15000人,在苏中四分区(西从天生港沿通扬运河到丁堰,北从丁堰沿串场河经掘港向东至黄海边,南至长江边,面积3600平方公里,人口270余万)的范畴实施“清乡”,妄图彻底摧毁我根据地,从点线的占领到面的控制,实现其全面伪化的阴谋。新四军一师主力和四分区人民先是在200多华里的封锁线上,锯倒电杆,收缴电线,挖毁公路,焚烧篱笆,谱写了名垂青史的“火烧竹篱笆”传奇,粉碎了日伪第一期“清乡”即“军事清乡”。接着,又通过文武两手,即一方面,由区队、基干民兵在封锁圈边开展麻雀战、阻击战、伏击战等袭扰日伪;一方面控制“两面派”乡、保长,对伪军发动政治攻势,粉碎了日伪的以“强化编保甲”为中心的“政治清乡”。然后,在1944年5月至10月,陶勇、姬鹏飞、梁灵光等率四分区军民集中力量主动反击,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进入“清乡”区内,取得了反据点斗争的胜利,特别是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取得的全歼所遭遇日伪军的耙齿凌大捷震撼沪宁。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四分区的军民共作战26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600余人,缴获枪支2700余支,彻底粉碎了日伪的“清乡”阴谋,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伟大胜利。粟裕同志称,这是“人民斗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中,以黄桥为中心的苏中抗日根据地成为苏中解放区。1946年6月,蒋介石集团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国民党军5个整编师、15个旅、12万余人于7月中旬气势汹汹地扑向苏中解放区。当时,我军只有3万余人,中央军委曾电令粟裕部跳出内线到外线作战,而粟司令考虑到内线(黄桥老区)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故向中央请示并获得中央同意,先在内线作战而后再做战略转移。在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对国民党军奋起反击,从7月13日至8月27日,首战宣泰、二战皋南、三战海安、四战李堡、五战丁林、六战邵伯、七战如黄路,共歼敌53000余人,取得了“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这七战七捷,有六战是在黄桥老区展开的,老区党政军民全力以赴支持,地方武装直接配合我军主力,破坏袭扰交通运输,精心做好后勤保障,农民子弟踊跃报名参军,壮大部队力量,确保了这一彪炳青史的经典战例的诞生。

苏中“七战七捷”之后,我军主力战略北移,华中一、九分区相继沦为敌后。国民党军纠集熟悉当地情况的“保安团”、“还乡团”等反动武装,对解放区封锁分割,日以继夜地进行残酷的“清剿”、“扫荡”,把我一分区南线(以黄桥为中心的靖江、泰兴、泰县和如皋)定为“清剿实验区”,妄图控制南线,进而控制整个苏北乃至华中。1946年11月中旬敌绥靖区司令部由南通迁至如皋,先后侵占泰黄、姜泰、姜黄、海泰、如黄一线的重要村庄,并对面上进行疯狂的扫荡合击。但我南线军民没有被敌人气焰所吓倒,按照地委提出的“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独立自主地坚持原地斗争”的方针,积极利用敌人顾此失彼的空隙捕捉战机,据四县统计共杀伤敌人近千名,敌人第一期清剿被迫收场。1946年年底,敌人又对南线进行第二次“清剿”,国民党国防部长白崇禧亲临如皋督战,鼓噪“三个月结束苏北战事”。这一期清剿又称为“重点清剿”,敌人在如皋所投兵力逾万人、地方反动武装5000余人左右。我南线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外线作战的支持下,顽敌第二期清剿终于被打破。1947年3月,敌人又纠集第4师102旅全部和第49师两个营以及省县保安队、地方土顽,对南线进行更大规模的“清剿”,即“三月会剿”,又称“血洗清剿”。地委、苏中区党委号召军民决死苦斗,发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主观能动性,顽强坚持到反攻胜利。继“三月会剿”后,敌对南线又多次进行疯狂“清剿”,敌从上海增调105旅314团进驻如皋,使南线兵力达到15000人,4月分八路合击我泰县中心地区雅周庄等地,长途奔袭泰兴北新桥地区,两次袭击泰州、如皋地区,这称为第四期“清剿”。接着又相继部署了5月“硬性清剿”(第五期)、 6月 “延期围剿”( 第六期),针对这一情况,地委要求各级武装避敌锋芒,机动穿插,分散游击,开展“红黑点”运动,争取瓦解“土顽”,并建立南线中心县委和南线支队,不断充实县团力量,相机击敌。1947年7月,全国战局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大大鼓舞了南线军民,在外线作战不断取得胜利的支援下,内线不断向敌出击,收复据点,扩大阵地,同时开展了土改复查,深入进行土改,进一步发动群众,一边坚持一边反攻,南线形势逐步好转,至1948年初,基本上恢复到1946年11月敌第一次围剿前的局面。后来,南线军民在华野的支援下,不断向敌人出击,攻克据点,至1948年底,南线全部光复。南线反“清剿”的胜利,对全苏中的作用是很大的,牵制了大量敌人,使敌“清剿”苏中的计划不得不破产,为苏中解放区作出了贡献。


在此后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役中,数十万黄桥老区人民组成的支前民工大军又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缺少的贡献,令陈毅同志感激不尽、感慨万千。

综上所述,与井岗山、陕甘宁等著名老区相比,南通黄桥老区也有其鲜明的特点、别样的光彩:一是坚持斗争、发挥根据地作用的时间最长,几乎贯穿我党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全过程,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黄桥老区始终是红色的,一直是我党我军的可靠依托、坚强后盾,这在全国老区中是少有的。二是处于敌人统治的心脏——南京、上海附近的平原地区,无山岳密林等天然屏障,却能薪火相传,始终不熄,最有力地证明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这个真理,显得特别难能可贵。三是由于上述两点,这个老区的人民为革命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也是特别巨大的,仅南通地区记录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近2万人,包括红十四军军长何昆、政委李超时、参谋长薛衡竟、师长秦超,如皋、泰兴的县委书记沈毅、徐芳德、吴亚苏,新四军二纵9团团长徐绪奎、南通警卫团团长殷逸、东南警卫团团长王澄、政委鲍志椿,解放战争时期泰兴团的政委、县委书记叶梯青、县长张鹏举,靖江独立团团长、老红军战士何进东,如皋警卫团副团长何正,泰县独立团政治处主任林之新等等。因此,在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一定要记住黄桥老区人民对革命胜利作出的的巨大贡献,全力建设好这片热土。

MultiAttachPh
[编辑:冯宏新]
上一篇:新四军建军7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下一篇:红十四军开创江苏农村包围城市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