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日报编者按 在举国上下倾情讴歌、衷心赞叹新中国六十年辉煌之际,我们也应当饮水思源,知恩感恩,感中国共产党的恩,感以毛主席为首的革命前辈、革命先烈的恩,感革命老区人民的恩,更应当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革命先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老区人民心明眼亮、一心向党、奉献一切、支持革命的伟大情怀,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南通老区是江苏最早的革命老区,老区面积占全市的面积95%以上。从土地革命初期红十四军的创建和发展,到苏中抗日根据地的红火、夺取反清乡斗争的一个个胜利,再到内战爆发后在全国率先主动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进攻、取得苏中“七战七捷”这一我党我军在解放战争开始后的第一个大捷、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战役中组织数十万民工支前,南通老区人民在实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个伟大战略思想的全过程中,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谱写了辉煌的史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让全市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牢牢记住我们脚下的这片红色土地所深藏的光荣历史、巨大贡献和宝贵财富,本报从今日起,连续发表本报记者专访多位曾亲身参加或经历过发生在南通老区的重大历史事件的革命老人而写出的系列报道——《见证南通老区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巨大贡献》,请大家关注。 红十四军开创江苏农村包围城市新局面 ——见证南通老区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巨大贡献(一) 编者按:在举国上下倾情讴歌、热烈庆祝新中国建立六十年之际,我们应当饮水思源,知恩感恩,感中国共产党的恩,感革命前辈、革命先烈的恩,感革命老区人民的恩,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革命先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老区人民心明眼亮、一心向党、奉献一切、支持革命的伟大情怀,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南通老区是江苏最早的革命老区,老区面积占全市的面积95%以上。从土地革命初期红十四军的创建和发展,到苏中抗日根据地的红火、夺取反清乡斗争的一个个胜利,再到内战爆发后在全国率先主动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进攻、取得苏中“七战七捷”这一我党我军在解放战争开始后的第一个大捷、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战役中组织数十万民工支前,南通老区人民在实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个伟大战略思想的全过程中,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谱写了辉煌的史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让全市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牢牢记住我们脚下的这片红色土地所深藏的光荣历史、巨大贡献和宝贵财富,本报从今日起,连续发表本报记者专访多位曾亲身参加或经历过发生在南通老区的重大历史事件的革命老人而写出的系列报道——《见证南通老区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巨大贡献》,请大家关注。 记者杨自度 裴立新 施晔 建国六十周年前夕,我们专程踏访如皋革命老区,满眼“民富、村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景。然而,在上世纪初期,这里的农民90%以上是一贫如洗的佃户,真是“千村破败多饿殍,万户萧疏鬼唱歌”,他们在“三座大山”的深重压迫下,已经无法生活下去,不得不起来反抗,自发斗争,此起彼伏。同时,这里又是马列主义传播国内马列主义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1922年,江苏早期的共产党员吴亚鲁就在家乡如皋开展了革命宣传活动,1926年党在如皋鄂岱小学就建立了直属中共江浙区委领导的独立支部,并在如皋的下漫灶等地建立了党支部,不久又建立了中共如皋县委。正因为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均已成熟,所以这里自然成为江苏最早的革命老区中心,在我党践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全过程中始终冲在前面。 如今健在的如皋早期革命活动的见证人已经很少,但在如皋党史办的帮助下,我们还是找到了几位,聆听了他们对历史的宝贵证言。
响应“八七”会议的“五一暴动” 阎廉同志,红十四军连指导员阎崇德之子,如皋教育局原局长,尽管年届八旬,但记忆清晰。“高明乡有棵大榆树,上有一排铁钉,那是五一暴动失败后挂人头的地方。”“五一暴动”是怎么回事?阎老娓娓道来。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8月,毛泽东同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0月带领部队挺进井岗山,开辟了第一个红色根据地,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1928年3月,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江苏省委农委书记王若飞,亲赴南通、如皋具体指导组织农民武装暴动。如泰两县县委共同决定举行五一农民大暴动。如皋由徐芳德负责,泰兴由沈毅负责,分别于4月30日、5月1日,竖起武装起义的红旗,参加暴动的群众达6万人之众,他们横扫地主庄园和国民党警察分局,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土豪劣绅”、“一切土地归农民”等口号,声势浩大,威震大江南北。 阎廉说:“听母亲讲,我父亲参加暴动作战勇敢。大地主卢怀堡庄园高筑碉堡,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我父亲带领暴动群众久攻不下,假装撤退,引诱地主武装追击,然后杀个回马枪,攻占庄园。”在那次战斗中,阎崇德表现出色,获奖一件大衣,10块银元。“大衣质量可好了,我10岁时还拖出来当被子盖。”他说。 在反动武装的残酷镇压下,“五一暴动”遭到失败,许多牺牲者的人头被挂在大榆树上示众。但革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党组织召集几百名参加暴动的幸存者,于1929年6月,建立如泰工农红军,打起游击战。到1929年底,已开辟了南到江边、东到镇涛区(现如皋九华)、西至季家市、黄桥以西,北到通扬运河的大块游击根据地。
江苏境内第一支正式工农红军武装的创建 1930年的如皋县委书记穆子奇之子、今年86岁的穆尧庭老人,回忆起他七岁时在红十四军建军大会现场的感受,至今还兴奋无比。 在如泰红军建立后,中共中央军委同意江苏省委的建议,决定正式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并先后派何昆、徐德、张爱萍、黄火青等多位军事干部组建军部,于1930年3月2日公布红十四军《十大政纲》。 据老红军刘瑞龙的回忆录, 红十四军军部成立后,对通海如泰地区的红军武装进行了整顿,使部队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在反击敌人的“六县联合围剿”中,红军连战皆捷。 1930年4月3日,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如皋贲家巷召开数万农民参加的大会,正式宣告红十四军建立。穆尧庭老人说,那一天晴空万里,贲家巷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红十四军指战员,以及如皋县江安、卢港、石庄、磨头和泰兴县古溪、黄桥等方圆七八十里的赤卫队员、农会会员、妇女会员、少先队员们,总计数万人,带着洋枪、土枪、大刀、梭镖、铁叉等各类武器,怀着火热的心,奔向会场。会上,通海特委宣布,何昆任军长,李超时任政委,薛衡竟任参谋长,俞乃诚任政治部主任;发表了《告工农及一切劳苦群众书》……。“那个场面啊,真是万众欢呼,喊声震天!” 4月中旬,在攻打老户庄的战斗中,何昆军长牺牲,由李超时担任军长兼政委。“我父亲是1930年7月16日在雁家岱突围战斗中牺牲的。”阎廉回忆道:“当时我父亲带着一连人在休息,傍晚时分突然遭到敌人包围,我父亲当即决定率队突围,结果当场牺牲,身中13枪。部队半数牺牲。”就在红十四军连指导员阎崇德牺牲后61小时,即7月19日,阎廉出生。 老户庄战斗结束不久,在通海方面又进行汤家沟战斗。红二师在南通、海门和如皋东乡一带发动的进攻,都取得胜利。 随着军事斗争的胜利发展,通海、如泰两大游击区逐步形成:通、如(东)、海、启方面,我军以南通东五区为中心,北到如皋东乡的掘港、马圹、南坎、北坎,东到余东、五里墩、土地堂,南到海门的凤凰桥,西到石港、骑岸、十总渡等地。这个游击区的红军主力约七百多人。如(西)、泰、泰、靖、东(台)方面,我军以如皋的江安、卢港为中心,西起扬州的吴家桥、高汗庄,东达南通的平潮、白蒲,南抵长江北岸,北到东台的莫庄、青墩。这个游击区的红军主力约六百多人。
红十四军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刘瑞龙回忆,红十四军节节胜利,使敌人惊恐万状。他们哀鸣“人数分散,鞭长莫及”,“军警疲于奔命”。地主豪绅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向南京方面派代表、拍急电,惊呼通海离南京“仅一日之程,实为畿辅之患”,要求蒋介石派重兵“清剿”。 1930年8月20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召开通、海、如、泰、泰、靖六县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协剿”红十四军的计划,决定“先从泰兴入手,次及各县”。国民党江苏省保安处长亲自到黄桥“督剿”。对我军构成如泰、通海两个包围圈。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自身也缺少经验,红十四军失败了,如泰通海地区的革命斗争暂时进入了低潮。但是,红十四军狠狠打击恶霸地主武装和国民党保安团的快事,斗地主、分田地的德政,县、乡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舒心,都深深镌刻在广大农民的心上,鼓舞着他们把革命的火把一代代传下去。 1930年底,省委派于咸同志回到如泰地区领导恢复工作。经过艰苦斗争,一部分游击区的党团组织、农民协会、赤卫队、少先队又逐步秘密联系起来,并且成立了几十个游击小组,不断打击敌人。阎廉回忆当时有这样一首流传的歌谣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老大人头挂前街,老二分尸野鸭滩, 家中只剩我老三。点火烧了破草棚,扛起锄头去共产,先杀西庄臭猪头,再杀东庄龙灯眼。剥皮抽筋都不怕,天大不了上阴间。我到阴间心不死,阎王殿上去造反。” 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游击战士,支持党领导下的游击武装。那时,于咸同志常常一连十几天蹲在野地里,群众冒着生命危险送干粮。贲家巷有个王长生送茶送饭次数最多。于咸同志说:“我吃了你的,你自己怎么办呢?”王长生说:“穷人不忘共产党,我宁可饿一点,也要让你们吃饱了好干革命,领着百姓打天下呀!” 阎廉父亲一辈兄弟5人,老大参加红十四军牺牲,时年23岁。受其影响,三叔、四叔、六叔先后参加红军、新四军,三叔作战负伤复员,四叔解放后任空二师政委,六叔现在也从部队离休。阎廉17岁时也找到在如皋独立团工作的四叔,要求参军,后被安排在如西情报站。 长期从事红十四军研究的如皋市委党史办原主任李实秋认为,红十四军在通海如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中留下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并留下了红色种子,为不久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