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光荣历史>> >> 正文  
抗日烈火燃烧在日伪腹地
2011-06-30 15:48:43     来源: 南通日报      前往论坛讨论

抗日烈火燃烧在日伪腹地

——见证南通老区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巨大贡献(二)

记者杨自度 裴立新 陆峰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新四军遵照中央关于“向南巩固,向北发展,向东作战”的方针,在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同时,派挺进纵队北渡,旨在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陈毅明确指出:“这一地区原是红十四军的发源地,群众基础较好;黄桥地处如皋、泰兴、泰县三县中心,便于向通如海启发展,只有控制通如海启,才可以与我新四军留在江南部队相呼应,控制长江通道,威慑日寇与韩顽与江南冷欣的联系。”1940年7月下旬,陈毅挥师东进,占领黄桥,接着又坚决反击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3.5万人的“围剿”,取得了黄桥决战重大胜利,根本改变了苏北敌、顽、我军事力量的对比,从此新四军成为苏北抗日的主要力量。新四军在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根据地后,立即向通如海启方向扩展。苏中军区成立后,如(如西)泰泰靖划为三分区,通如(如东)海启划为四分区,南通地区总面积95%的区域都在我党我军和抗日民主政府掌控之下。自此,在江海平原这块日伪指挥中心眼皮底下的腹地上,南通地区军民粉碎了日伪军一次次“清乡”图谋,牢牢拖住、不断消耗日伪军主力,为抗日全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曾参加过南通地区反“清乡”斗争的上海市委原秘书长萧卡和南通地委老同志姜祝三、徐超等,在回顾那些抗日战斗岁月时依然激情澎湃。

200华里竹篱笆一烧而光

今年87岁的离休干部徐超,在反“清乡”斗争中曾任南通县石港区委书记、县委敌工部副部长,一谈起反“清乡”就精神焕发,如说昨日事。

“所谓‘清乡’,就是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军事清剿’与政治欺骗、经济掠夺、思想奴化等所谓‘综合战力’,在其战领区内肃清抗日力量,强化汪伪政权,使之成为其继续推进侵华战争和实施南进计划的后方基地。汪精卫将‘清乡’定为其‘国策’,自任‘清乡’委员会委员长,可见日伪对‘清乡’的重视。”

“因为苏中根据地距日伪老巢南京‘仅一日之程’,所以日汪视之为眼中钉、心头刺。1942年12月,日伪决定将“清乡”重点放在我苏中根据地,并首先把苏中四分区(通、如、海、启)作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即‘军事清乡’)实验区。日伪军调集兵力15000余人,沿‘清乡’区边沿构筑封锁线,即以天生港为起点,沿公路、河道直至如东黄海边构筑起200余华里的竹篱笆,建起许多碉堡、瞭望哨,在‘清乡’区内则增筑据点,形成梅花桩式据点群。日伪军依托据点对区内进行梳头式的清剿,搜捕共产党员、抗日干部和民兵,捕捉壮丁,强拉民夫,奸淫妇女,抢财物,烧房子,实行极其恶毒的‘三光’政策。”

“面对日伪的‘军事清乡’,四分区军民进行了英勇机智的斗争,分区主力部队和各县警卫团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术,挺进到日伪占领的地区和交通线上相机作战,不断袭击和攻克据点;留在清乡圈内的精干武装,依靠群众,灵活穿插,机动游击,并大力开展锄奸活动。我们的短枪队神出鬼没,不时深入虎穴捕杀敌人的主要“清乡”人员,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斗志。”

说到这儿,徐超更加兴奋,“最痛快的事,还是火烧竹篱笆啦!那是1943年7月1日,四分区地委一声令下,4万多民兵和群众一起出动,在独立团、区武工队掩护下,在200多华里的封锁线上,锯倒电杆,收缴电线,挖毁公路,焚烧篱笆,到处火光冲天,日伪军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动,眼睁睁地看着经营了3个月的竹篱笆被一烧而光。那时,我们就像伢儿过大年一样快活!‘军事清剿’就这样惨淡收场。”


日伪“政治清乡”妄想又破灭

日伪在“军事清乡”图谋落空后,又于1943年6月,实行以“强化编保甲”为中心的“政治清乡”,企图摧毁我抗日政权,强制推行保甲制度,实现对广大农村的伪化统治。此后又搞了三个月的“延期清乡”、“高度清乡”,为了了解这一段历史情景,我们特地赴上海,采访了当年战斗在反“政治清乡”火线上的萧卡同志。

8月下旬的一天,我们在《大江南北》杂志社社长陈扬的引导下,来到上海市委原秘书长萧卡同志家。在他家客厅的醒目位置,悬挂着他和夫人在抗战时期的伉俪照,两人皆身着新四军军装。老人虽年届九旬,但记忆力惊人,回忆自己在南通县反“清乡”的历程,一谈就是近三个小时。

“1943年12月,新四军为了支持地方,派我到南通县任县委组织部长,书记是周一峰,副书记是韩念龙。那时,日伪在南通县已全面实行保甲连坐制度,四处安并耳目,乡村普遍建立了伪‘自卫队’武装,每三五华里就有一座碉堡、了望台,我分管的余西区四个乡共有80多座了望台,发现抗日干部活动,立刻发出信号前去抓捕,这确实对我们开展抗日活动增加了难度和风险。我这个组织部长实际上是救火队长,哪里出问题就赶往那里去,为了不让敌人识破,总是身着长衫,装扮成做小买卖的样子。但也有两次遇险,差点被抓去。”

“面对日伪的‘政治清乡、‘高度清乡’,我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一是,组织区队、基干民兵(我们一个区有2万民兵)在封锁圈边开展麻雀战、阻击战、伏击战等袭扰日伪军;二是控制“两面派”乡、保长和伪‘自卫队’,使他们明为日伪、实为‘四爹’做事。同时,还发动政治攻势,写警告书、劝告书。伪方人员在我强大攻势下,纷纷向我方自首;三是锄奸、除耳目,采取盯梢、诱捕、‘扎粽子’、‘包馄饨’、‘背娘舅’、‘鹰捉鸡’、‘赶鸡入窝’等办法捕杀奸特;四是指导民兵伺机占领据点。不久,广大农村又成了我们可靠的根据地,甚至可以在离据点两三里的地方召开万人大会。”

“1944年5月至10月,陶勇、姬鹏飞、梁灵光等率四分区军民集中力量主动反击,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进入‘清乡’区内,揭开了反据点斗争的序幕。6月,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在耙齿凌与日伪军遭遇,将日伪军全部歼灭,这是苏中继车桥战役后取得的又一大捷。后来又攻克了南坎据点,打通了‘清乡’区内外的通道。同时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破击战,破坏公路,拆毁桥梁,袭击、攻克、逼退了一批日伪据点,环镇等据点就是由民兵攻下来的。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四分区的军民共作战26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600余人,缴获枪支2700余支,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伟大胜利,为巩固和发展苏中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然,我们在反‘清乡’斗争中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萧老眼噙泪花说,“譬如,1944年2月5日,刘桥区委召开扩大会议时,遭日伪袭击,县区领导多人被捕后遇难。在整个‘反清乡’期间,我军伤亡近千,严昌荣、殷逸、王澄3位团长和鲍志椿团政委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县、区、乡干部牺牲100余人,人民群众死难近万人。”


“这是人民斗争的胜利”

曾全程领导苏中抗日根地军民反“清乡”斗争的粟裕同志在总结中深有体会地说,“这是人民斗争的胜利”。

对此,徐超感触很深:“四分区南有长江,东是大海,没有深山密林作掩护,也没有开展地道战的条件,一马平川,沟河纵横,这种地形对敌伪有利,对我则不利。我们抗日的铜墙铁壁就是千千万万的爱国群众。”

“发动起来的农民,抗日情绪高涨,智慧无穷,创造了极为有效的办法,大搞地形改造。男女老少齐上阵,大路改小,直路改弯,公路挖断,在河道里筑起暗坝,打上暗桩,河上拆大桥,架小桥,挖陷阱埋地雷。”

萧卡同志也特别强调,“苏中四分区的“反清乡”斗争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放手发动群众,是我们‘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之本。”

萧老动情地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有一次,他们暂避到一个农户家里。农民伸出四个手指轻轻地问:“四爹?”然后,盛情留他们吃中饭,煮了一般过春节才吃的白米饭。见鬼子来盘查,农户便让他们躺在床上装病人。回答鬼子,农户说:“儿子生了痢疾,要传染的。”鬼子吓得跑了。回忆此事,萧卡感动不已地说,农民真是不惜生命,保护我们”。

“那时,我们的主力部队人数并不多,反‘清乡’的主要力量是民兵。四分区下辖通、如、海、启的419个乡均建立了民兵组织,拥有民兵3.6万人,自卫队员8万人。这10万人以上的群众武装,是使日伪军陷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汤园区杨曹乡有一支以贫苦窑工为骨干的民兵队伍,在日伪据点包围中顽强坚持原地斗争,日伪哀叹:‘宁过九条江,不过杨曹乡’。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抗日英雄!”

在反“清乡”斗争中,南通人民还把一批批优秀儿女送往新四军,使新四军从成立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21万人。粟裕生前回忆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指出:“‘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苏中抗日根据地是在同敌人艰苦顽强的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苏中人民是经过战争烈火考验的,因而是坚强的。这是一条最宝贵的经验。”

MultiAttachPh
[编辑:李天时]
上一篇:红十四军开创江苏农村包围城市下一篇:勇创全国解放战争第一经典战例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