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近代文明,建设文化繁荣的新南通 南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灿烂的近代文明。在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南通市充分发挥精神文化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巨大作用,注重发掘和弘扬本土创业文化及其蕴含的优秀人文精神,将其内化为城市竞争力中最核心、最持久的动力。宣传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是“中国人基于自己的理念,有一定创造性地、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清末状元、南通籍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全国“七个第一”。“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宣传打造过程,逐步上升为一场关于共同理想和发展道路的深刻主题教育,再度唤起了南通人民心中重铸名城辉煌的创业激情。随后又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新时期南通精神大讨论,提炼出了“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之题词,并在全市大力弘扬,为跨越发展注入了生动的灵魂。精神文明“南通现象”成为全国重大典型。近年来,我市先后涌现出了“莫文隋”、江海志愿者群体、“爱心邮路”等400多个公民道德先进典型,被誉为精神文明的“南通现象”,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大典型,并入选首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社会事业同步发展。作为“教育之乡”,南通的基础教育质量一直保持领先,中小学素质教育享誉全国,高考多项指标位居全省首位。“体育之乡”屡创辉煌,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在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创下了“一日三金”的奇迹。南通还是全国三大“长寿之乡”之一,百岁老人数持续居全国地级市之最。2006年以来,先后正式荣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提高政府效能,建设社会和谐的新南通 始终抓住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关系这个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关系,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十大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全力营造民主法制的清明政治环境,着力建设创新高效、规范廉洁的服务型机关。政府运转规范高效。从2001年开始,连续8年在全市党政机关中开展争创全省最佳办事环境、争当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在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绩效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被原国家人事部誉为“南通模式”,并作为全国地级市中唯一的政府绩效考核评估试点城市,在全国推广。政府服务质量在全国50个最具竞争力城市排名中连续两年名列首位,群众对机关作风的满意度超过98%。先后获得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强市等荣誉称号。实现天人和谐。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坚持节能与减排相结合,单位GDP综合能耗控减水平列全省第二,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由2001年的倒数第五位跃升到前五位,名列“全国污染控制较好城市”榜首。地表水功能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连年保持100%,名列全国第一。耕地连续16年保持动态平衡。南通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保护臭氧层示范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所辖6县(市)在江苏江北率先全部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南北协调共进。历史上,南通南、北三县(市)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特别是黄桥等革命老区发展明显滞后。近年来,南通市大力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南三市持续跨越,北三县(市)奋力赶超,板块差异不断缩小,县域实力普遍增强。所辖6个县(市)全部进入江苏利用外资和发展民资前15强,全部荣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江苏省文明城市和国家生态示范区,在第8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评比中,全部被评为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