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扶贫开发>> >> 正文  
关于2010年工作情况的汇报
2011-06-24 10:00:09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关于2010年工作情况的汇报

南通市老区开发促进会

南通市老区扶贫基金会

南通市扶贫开发协会

一年来,我们在南通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相助,为我市老区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汇报如下:

一、募集资金

首先我们把“每年至少要开展一次大型募捐活动”的规定,列入今年工作计划,争取市委、市政府“两办”转发《今年的工作意见》,明确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以及市直各部门、单位要贯彻执行;而后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就开展“落实一号文件,统筹城乡发展,关爱老区人民,推进开发扶贫”为主题募捐活动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他们的赞同;再后和市委组织部等9个部门分别商量,联合发出倡议。本来准备上半年开展这一活动的,后因全国连续发生各种严重自然灾害而推迟到九月份进行。在10个部门、单位发出倡议后,我们又采取了这样几项措施:一是召开各县(市)区“两会一处”负责人会议,统一思想作了部署;二是召开10个发起部门、单位人员会议,明确各部门、单位的任务;三是召开市区“三会”常务理事和理事会议,为发挥群体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四是以市老区扶贫基金会名义分别写信给市直机关各部门的领导和市直老领导、老同志,并以基金会领导个人名义写信给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请给予支持和帮助。考虑到上述措施能否落实,我们又组织了一支18人的队伍,分成了9个小组,明确各组的具体任务,登门进行宣传发动;同时通过《南通日报》发表了《倡议书》、《评论》和新闻报道。

通过以上各种措施,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一是增强了老区意识,使不少干部群众,懂得了南通老区的斗争历史,认识到没有老区人民的奉献,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回报老区人民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二是扩大了基金会的影响,原先不少同志不知道市里有老区扶贫基金会,现在明确了老区扶贫基金会的宗旨、性质和任务,进一步认识到实施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开辟了募集扶贫资金的渠道,除市里直接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外,各县(市)区基本上都和慈善会募捐统一进行,明确分成比例,像如皋市划定20%用于扶贫开发,这一办法的好处是强化了党和政府对募捐的直接领导;四是募集了一定数量的资金,至今年年底,主要是市区(不包含五县(市)和通州区)共募集资金210余万元,其中定向捐赠58万多元,直接捐赠150余万元,在募捐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好的单位和个人。这次募集的资金虽然不多,但总为基金会增加了经济实力,为扩大开发式扶贫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今年的募捐工作距离应有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是:有些部门、单位的领导,对“三农”工作是“全党的重中之重”、“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历史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对“革命老区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奉献”、我们应“饮水思源、不忘老区”等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理解不深,行动不够有力;充分发挥倡议单位和本会的群体作用也不够有力;依法募捐的法制还不健全,有些没有公募资质的单位也在募捐,造成了一些单位和个人的厌倦情绪。此外,这次募捐的时机也不太理想,前期国内连续发生了较大的自然灾害,后来又逢各地召开“招商引资”的洽谈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募捐工作的进行。这些问题有待我们今后去研究解决。

二、扶贫开发

本会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实施开发式扶贫,其对象是有一定发展能力的弱势群体(即相对贫困者),要求是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展,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今年我们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人才智力开发扶贫,既为贫困生解决上学的经济困难,又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也为他们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是根本上的扶贫。前两年我们共扶持贫困生312人(次),其中大学生130人,高中生60人,职高生76人,小学生46人。今年我们加大了扶持的力度,共扶持了309人,其中大学生70人,高中生30人,职高生186人,小学生23人。按大学生每人每年3000元、高中生和职高生每人每年1000元,小学生每人每年300元计,共投放扶贫资金42.69万元(含各县(市)区通过基金会账户资金)。为了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共举行了两次发放仪式,第一次在市行政中心举行,第二次在海安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举行,市、县领导秦厚德、章树山都参加了发放仪式。从人才智力开发扶贫中,不仅是帮助困难学生解决了部分费用问题,而且使他们受到了一次难忘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力地推进了他们在学校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奋发努力,追求上进的信心。从不少学生的来信中看到,他们都表达了对党、祖国和社会的深厚情感,决心学成之后,一定报效祖国、回报社会;他们在学校里,都能够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积极参加各种自愿者活动;他们在学习中,刻苦认真,大多数人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上都名列前茅。

二是产业开发扶贫。解决贫困的关键在于提高贫困群体自我发展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我们扶持的原则是,要能带动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增产增收;项目要有发展前景,产品要有销路。去年至今年(跨年度)我们共扶持产业化项目27个(含省无息借款50万元6个项目),项目内容有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被扶单位有小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贫困农户。扶持的方式是贷款贴息。具体操作过程是:一是由各县(市)区“两会”根据选项原则进行调研并选择项目;二是由项目承担单位填写“项目申请表”报县(市)区“两会”,签署意见后报市基金会;三是经基金会审核同意后一式三份,分别给县项目扶贫任务通知;四是项目期限为一年,结束时由项目承担单位提供书面总结、项目完成报表和银行(信用社)贷款凭证(复印件)报本会,本会将贴息资金直接汇至项目承担单位。根据各县(市)区提供的情况,扶持的效果还是较好的。不含省“两会”扶持的项目,市扶持的21个项目,贴息25万元,年贷款500余万元,带动农民总户数8802户,总人数22037人,其中贫困户1492户,贫困人口3212人,年均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例如通州区绿川元食品加工公司(主要是搞冬瓜加工的),带动农户2000亩土地,在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无偿服务,对农户生产的冬瓜全部收购,收购价高于市场价;同时吸收贫困农民做季节工,每天劳动报酬80—100元,当日收工时兑现,确保了农民的收入。今年至明年,加大了产业化扶贫的力度,一方面向省扶贫“两会”争取到100万元,另一方面从市基金会增值资金中拿出28万元,合计128万元,共扶持项目40个,任务已经下达。在产业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对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未能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这一问题在明年的工作中,必须切实加以解决。此外,我会和市台资企业协会还在今年春节前赴海安、如皋、通州、如东等县(市)区,去麻风病医院,慰问了病人(他们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共309人,发给慰问金6.18万元;同时,还对港闸区九圩港船民小学的学生进行资金资助,并赠送了物品和报刊书籍。

三、“两校”招生

广东国华纪念中学是一所全慈善性质的高级中学,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校园环境都是一流的。它面向全国招生,其条件主要是家庭特别贫困、成绩特别优秀、身体健康的初中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衣、食、住、行、学、用”等一切费用全部由学校解决,毕业后考取大学的每年提供1.5万元左右的资助费用,这对绝对贫困的优秀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成才的好机会。在省扶贫“两会”的领导下,我市从2004年起开始招生,至09年先后录取了15名学生,录取率在全省较低,这与南通的“教育之乡”不相符合。所以今年一直强调这项工作重要意义,反复宣传如东招生工作的经验,并和市教育局联合发出至各县(市)区教育局的函件,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招生任务,力争在全省录取率最高。今年全省参加扬州文化考试报考的学生149人,初步录取35人,录取率为23.48%,我市参加考试的13人,录取8人,录取率为61.5%;全省参加广东国华中学夏令营复试正式录取的学生25人,占报考人数的16.78%,我市参加夏令营复试后正式录取的学生为6人,录取率为46.15%,居全省首位。我市做得较好的原因,主要是如东县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的经验是:在党政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做了大量的组织、宣传、服务工作,而且抓得早、抓得细、抓得深、抓得实,确保了招生任务的完成。为了推广如东的经验,省扶贫基金会和扶贫协会专门在如东召开了全省2011年度的国华招生工作会议。如东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做了如东情况的介绍,县“两会”的负责同志就做好招生工作的体会作了发言。

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自1995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职教扶贫的宗旨,积极实施各项帮扶政策,大力进行智力开发,提高贫困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15年来面向老区招生14000余人,同时短期培训帮助老区转移富余劳动力5800余人,每年为老区增加收入3亿元以上,解决了一大批贫困家庭脱贫的问题,有的还走上了致富之路。今年“中心”在培训人才方面,主要做了这几项工作:一是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结的原则,“以德为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为满足学生学习、就业、创业、脱贫致富的要求,增开了“航海技术”、“国际商务(物流)”等新专业;教学内容上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编入教材,在全面提高素质上狠下功夫。如东的王磊同学参加省技术竞赛荣获一等奖的第一名,荣获全国技能大赛二等奖。二是采取了一系列扶贫帮困措施,如“三放宽”、“三减免”、“勤工俭学”、“结对帮扶”、“手拉手”、“集体帮扶”、“创业扶贫”、“社会帮扶”、“工学结合”以及“变废为宝”、“硬币救助箱”等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确保了贫困生能够有学上、学到专长,走上就业、创业、脱贫致富之路。三是多渠道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从“长三角”数万个企业中筛选了400家较好的企业,随时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实行订单式培训就业,按用人单位岗位的技术要求进行培训,一次性就业到位;努力选择较好的企业,让学生好中选优,获得较高的报酬;同时开拓国外劳务市场,先后向日、韩、新加坡输送了200多人。为了做好今年的招生工作,我们除和市教育局发出通知以外,专门召开招生工作会议,本会给予8万元按招生数的20%资助贫困生赴“中心”就读,总共招到新生近千名,外县(市)200余人,如东、海安超额完成任务,其他各县(市)区都未能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心”优势和各项扶持的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深、不透,不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还不了解,影响了对学生的发动。

四、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我们了解农村(老区)、熟悉农村、向群众学习、增长知识的过程,是我们开展老区工作的基础,也是我们向领导建言献策的基础。一是我们组织本会农业分会和如皋老促会季念慈同志,对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专题调查,调查中既肯定了成绩,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并提出了若干设想和建议,他们所提出的建立“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股田制”的模式,对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二是结合检查扶贫开发项目,我们对如东县河口镇荷园村进行了调查,该村由党支部书记带领组建了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农民以土地流转和入股相结合的形式参与,土地流转每亩为1000斤稻谷保底,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土地入股体现在分配上,即在公司经营的纯利润中拿出30%的资金,按各农户亩数进行分配(他们称为二次分配),农民参加劳动的工资,每人每天80元。该村实行统一的综合经营,有连片优质水稻种植,有连片葡萄,还发展规模养猪,产销都很通畅,干部、群众对这种形式是肯定的。我们还对如皋常青的土山村进行了调查,该村部分土地流转给外来户大棚种植西瓜,时间两年,每年亩流转费为1000元,政府财政对大棚设施的补贴全部归外来户所有,所有生产经营全部由外来户掌控,镇村干部和当地农民都无权过问,该形式很值得研究。三是最近海门市“两会”对5个镇、10个村、12182家农户就高效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分析了情况,提出了建议。主要是:优化高效种植栽培模式组合,继续发挥大棚种植的支柱作用,充分扩大立体种植栽培模式的带动功能,着力推动高效种植业各种模式产量的最大化;调控高效种植业生产主体结构,多措提升设施农业本地化的比例超过70%,力求实现高效种植业效益惠及本地农民最大化;健全和培育农产品多元化营销体系,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营销网络,力求实现农民的农产品销售效益的最大化;充分发挥政策扶持的导向作用,注重支持本地农民投资主体,力求实现财政扶持本地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效应的最大化。海门“两会”的这篇《调查与建议》经海门市领导审核,已刊登在海门《内部参考》上,我们认为这篇调查报告有一定的深度,故转载到《南通老区》,并加了编者按语,指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设施、高效、规模的种植业,如何体现当地农民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最大受益者,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去开创”。四是关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问题,市委农办向我们提供了一份材料,充分说明我市村级集体经济相当薄弱,通州区“两会”向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村级集体经济的调查》,根据19个村的调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468.42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35.18万元,仅占总收入的7.51%。我们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指村级经营性收入,非经营性收入不能算着村集体经济,这一问题在全市具有普遍性。五是为了更好的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我们请市委农办提供了一份农村贫困情况的资料,显示了当前的贫富差距是相当大的,而且还在不断扩大,这充分说明,扶贫开发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各界的共同努力。总的来说,我们今年在调查研究方面,做得是很不够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予以重视和加强。

五、老区宣传

今年是红十四军建军80周年,也是新四军东进、黄桥决战和开辟通如海启70周年,这两件事是紧密相连的,是南通地区革命斗争史中的大事。红十四军运动为后来抗日战争打下了群众基础,正如陈毅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这一地区原是红十四军的发源地,群众基础较好,黄桥地处如皋、泰兴、泰县三县中心,便于向通如海启发展,只有控制通如海启,才可以与我新四军在江南的部队相呼应,控制长江通道,威慑日寇与韩顽与江南冷欣的联系”。结合这两个节日,我们开展了宣传活动:一是请本会常务理事钱泽麟同志撰写了两篇各长达万余字的纪念文章,在《南通老区》上发表,一直发到各乡镇,以便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宣传,纪念新四军东进的文章,还在《江海晚报》上连续刊载;二是我们邀请《中国老区建设》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漆志恒和专题部主任许建启前来如皋采访,着重报导如皋弘扬红十四军精神,实现今天的跨越式发展,并对市委书记陈惠娟进行了专访,共用了10版面(含封面、封底),宣传了如皋老区;三是我们乘上海《大江南北》杂志社召开全国各地中心联络站负责同志会议之机,邀请杂志社的陈扬、许一春正副社长和记者以及所有与会60多位老同志到如皋参观了红十四军纪念馆,并采访了纪念馆和陈惠娟同志,定于2011年《大江南北》第三期上作系列报导,这次活动是成功的,深得各地同志的赞赏。

为了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教育,今年市委组织部和市老促会联合发出通知,对300名大学生“村官”各赠送《大江南北》和《中国老区建设》两本杂志。这两本杂志分别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现实与历史相联系、弘扬主旋律的全国性的优秀期刊。这一举措不仅得到了两个杂志社的充分肯定,而且对全国各地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被认为是一项“创举”。许多大学生“村官”都非常喜爱这两本刊物,如饥似渴的阅读,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提高了思想境界,拓宽了知识领域,促进了工作进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江南北》杂志社领导专程来通,召开了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并邀请施群英、于闻多两位“村官”赴上海参加纪念《大江南北》杂志社成立25周年座谈会,在会上作了口头和书面发言(都刊登在刊物上),并一起参观了世博会,他们深受教育和鼓舞。

为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我们一直重视《大江南北》、《中国老区建设》、《铁军》三本杂志的发行工作和学用活动。《大江南北》去年发行量为16900余份,今年发行量达到17200余份,在全国省辖市中名列第一,获特等奖;《中国老区建设》去年发行5600余份,今年增加至5900余份,同样在全国名列第一,获特等奖;《铁军》去年发行1200余份,今年增至1500余份,在全省老促会系统中名列第二。在上海、三亚、南京会议上都受到了表彰。这三本杂志对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宣传革命历史,弘扬革命传统,推动学习和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新的成绩迎接党的90华诞!

2010年12月30日

MultiAttachPh
[编辑:李天时]
上一篇:南通市扶贫开发协会2009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新一届理事会文件汇编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