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政法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调查研究 >> 正文  
通州老区第4期(总415期)
2016-06-24 16:06:36     来源: 南通网      前往论坛讨论

通州老区

 

4   (总 415期)

 

南通市通州区老区开 发 促 进 会                新内准字010

南通市通州区 扶 贫 开 发 协 会

南通市老区扶贫基金会通州办事处             2016 622

 

 

  

 

规模经营  创新机制促规模  生态种植求效益

精准扶贫  号准扶贫脉 下准扶贫药

职业农民  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

凡人善举  一丝一缕见爱心

崇尚美德  忠孝彰显美德 扬善构建和谐

铭记历史  感悟韩国钧 启迪强国魂

纪念长征  让“长征精神”“铁军精神”永放光芒

弘扬长征精神   实现中国梦

 

     

创新机制促规模  生态种植求效益

石港镇的南通加成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现有成员1123人,注册资金830万元,各种农机具68台套,营业平台6000平方米,下属10个家庭农场, 流转土地3000亩。5年以来,开展各项农业专业化服务面积4.5万亩,加工销售“金南凤”牌大米、“风水湾”有机杂粮178.6万公斤,年营业收入1150万元,盈利83.6万元。社员盈余分配54.38万元,成员盈余分配率达65%以上,合作社先后荣获通州区十佳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先进单位、南通市农产品销售示范合作社、江苏省星级农机示范合作社、江苏省十佳“五有五好”农作物统防统治合作组织、江苏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省、市、区各级领导多次亲临考察,都给予充分肯定。他们的主要做法:

一、创新机制,规模发展

近年来,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为粮食规模化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南通加成合作社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不失时机,精心培育和深度对接10个家庭农场,通过“场社”融合、双层经营、产销并举、提质增效的农业生产机制,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提高了农业适度经营水平,有效地带动了农户和家庭农场的粮食种植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不断提升。

2013年下半年,合作社选择了基础条件较好的石港镇马道村、新貌村1000亩相对连片地块设立了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由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平整,统一规划,其中100亩地作为稻麦种植核心区,并选择示范区内的杰胜、大顺、田娃等家庭农场作为稻麦种植管理合作方,充分发挥其家庭农场经营精、细、优等优势。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商定,由家庭农场负责田间管理,并保证优先安排土地流出方农户就近打工,基本收益为扣除农户每年每亩收入1000元租金及生产成本后全部归管理方所得,家庭农场作为合作社成员同样可以参与二次分红。2015年大顺家庭农场的106亩承包地纯收入6.8万余元,而合作社负责粮食种植前的种子、农药、化肥供应,产中技术指导,产后粮食烘干保鲜、加工销售。2014年合作社加工销售食味型9108、南粳5055大米58万公斤,黑花生、黑芝麻、黑玉米等有机杂粮15万公斤,年营业收入1086.5万元,盈利113.8万元,社员盈余分配66.18万元,成员盈余分配率65%以上,家庭农场不仅有基本管理收益,也能得到二次分配。创业初期又减少了投入,逐步积累,稳步壮大。同时合作社利用其多年资本积累和成熟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市场营销渠道反哺家庭农场和农户,从而形成了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农业经营机制,充分取得了广大成员的认可,深受农户欢迎。

二、生态种植,提质增效

为了进一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今年合作社又建立了标准化生态种植园300亩。园区配备了太阳能诱蛾杀虫灯、昆虫性诱剂30台套,并采用稻鸭共作技术和田间管理监测系统。园区粮食种植着重加强食味型水稻、弱筋小麦、稀有杂粮的良种选育,采取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深松耕、粮经轮作等科学有效手段,使耕地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所产食味型稻谷通过烘干后再进行低温冷藏加工。今年合作社首批具有南通特色的四季生态鲜米、稻田鸭等产品早已订购一空,销售价提高了近30%300亩生态种植园减少农药用量90%、化学肥料近200吨,节约成米12.5万元,亩产效益可达2000元左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加速了传统种植业向高效农业的更新换代。

三、扩大营销,抢占市场

加成合作社始终以品牌占市场,以市场促品牌这根主线不动摇,不断扩大产品的市场覆盖面。2012-2015年积极参与上海和南通两地供销社组织的南通产品进上海洽谈会,共达成签约项目4个,总价值160万元。利用这个平台,让他们的产品在上海占有了一席之地,提升了品牌营销力。同时聘请了4名大学生村官,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销售合作社产品,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议定措施,加快发展

2016年,加成合作社为了应对农产品价格下滑、市场低迷的严峻形势,他们将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在继续加大“订单式”、“菜单式”、“全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同时,计划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15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000亩;成立专业合作公司,力争规模化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开发生态大米、有机杂粮、菜籽油各5000吨;在江浙沪大中城市开办6-8家直销店,实现年销售收入可突破3000万元;带动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力争成为现代农业新型主体的领头羊。 

( 石港镇“两会” 吴懋森、丁建)

 

号准扶贫脉 下对扶贫药

五接镇不搞“大水漫灌”坚持精准扶贫

   

430,滨江新区(五接镇)李港村贫困户陈 华告诉笔者,在镇

农技专家关心帮助下,家里养殖的鱼塘喜获丰收,预计今年收入将超8万元,走上了致富路。

谁家贫困?有多贫困?为啥贫困?五接镇开展扶贫工作不搞“大水漫灌”,坚持精准扶贫。陈华有着吃苦耐劳精神,只因不懂技术,家里一直比较贫困。镇村干部在调查了解情况后,决定给他技术扶持,帮他联系了鱼塘,镇农技专家挂钩联系,并经常上门辅导养鱼技术。

五接镇有9个村(居),3.8万余人。为了精准识别贫困户一户不错、一人不漏,五接镇以村为单位,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了解,填写贫困户档案,再组织机关干部到每家每户核实了解,查实贫困原因,然后量体裁衣、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对确无劳动能力的贫困老人,政府给予照顾;对有劳动能力但找不到工作单位的,想方设法联系单位提供岗位;对没有技术的提供技能培训。五接镇以镇成人校、职业教育学校为阵地,组织贫困户参加职业技能素质培训,选择有专业特长的师资进行讲授,针对贫困对象的不同需求、具体情况,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全社会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通过集中辅导、分类指导、现场观摩、点题培训等方式,开展种养殖、家政服务、服装加工、焊接电工技术、电子和计算机等实用技能培训,拓宽困难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党员干部帮带平台,开展给贫困户送科技、送理论下乡及科普赶集活动。

钱汪照是五接镇一个困难户,4年前,政府给他家危房进行了改造,并适当给他家经济补助,但这种扶贫并没有解决他家的生计问题,镇村在经过调查了解,发现钱汪照有劳动能力,就是缺乏技术,决定帮他进行技能培训,经过培训后,镇有关部门帮他推荐到一家企业上班,现在他家已经脱贫。

(五接镇政府马正祥)

 

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

——访区职业农民新型农业机械操作手于小光

 

几年前,曾有人说“认跟拎提包,不跟稻草包”。大意曰:女人嫁人嫁给一个拎包的人,这人或是什么干部,或是什么“老板”,嫁给这样的人,女人一生一世有福气;而女人嫁给一个稻草包,这人是种田的土包子,面朝黄土,背朝青天,一生一世和泥土打交道,哪里有出息?!

其实非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南通市通州区原骑岸镇公华家庭农场就是其中一例。

当你走到张沙村建设路支线,你一眼望去,一座长18.5,宽17.5,高7.2米的彩钢板建起的似乎是一个高大的厂房,其实不是。走进一看,两块金光闪闪的门牌映入你的眼帘,一块牌写“小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还有一块是“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公华家庭农场”。较大的房屋是机械仓库,库内库外堆满了各种农业机械。

于小光,中等身材,40岁出头,他是十总镇张沙村46组的村民。多年来一直被区、镇评为“种田能手”、“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等诸多荣誉称号。

于小光创办公华家庭农场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这话还得从1998年说起。当时,于小光初中毕业,也很想拜师学艺外出打工赚钱,但他又想,当地机械很少,农忙时拖拉机忙得不可开交。凭着自己对农机的兴趣,他与父亲商量,凑了些钱买回了手扶拖拉机(二手货),这样不但可以为自家的六七亩承包地耕种,也可以为左邻右舍村民小组的村民耕种。于小光不怕苦不怕脏,泥里水里苦干实干,第一年下来收入也不比外出打工的人员少,初尝农机的甜头。

乡邻耕作问题解决了,收获怎么办?父子俩商量又买了收割机,这样周边的村民收种问题都解决了,有了收割机和拖拉机,本村外出打工的人都上门来找于小光,要把自己家的地流转给他种,只需适当的补偿,答应了一,又来了二、三,这样于小光连自家的地就有了70多亩。

我们本地一般上半年种麦子,下半年长水稻。种麦子麦种问题好解决,长水稻做秧田育秧很繁琐怎么办?在镇农技站技术员的指导下,于小光开始聚集播种大块育秧,保证村民秧苗供应。人工插秧已不再适合时代,插秧只有用机械,于是又买了插秧机。于小光不怕苦不怕累,发挥“工匠精神”,刻苦钻研机械使用和维修技术。镇领导开始重视于小光家多面积种植如同合作社的耕种事实,经常派人来了解和指导,于小光的耕种水平、机械操作技能越来越好,成了小有名气的种田大户。

人有了名气传播也快,老金中的、十总的、兴东的干部村民找上门来买秧苗的,要他家承包种植的,这样耕种面积年年增加。手扶拖拉机已经干不了啦,必须增加机械,因此又买回了大、中型拖拉机,同时又与周边的几个种田大户联手,互相支持帮忙耕种收获。名声越来越大,原五甲的、二爻的干部也找上门来要他家承包耕种,当时于小光耕种总面积达到200多亩,现在耕作总面积达到720多亩。

2014117于小光注册申请建起了《通州区骑岸镇公华农场》,其意是办场为公民、为中华、为早日实现现代化农业美好梦想。于小光也荣获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和“通州区职业农民新型农业机械操作能手”等荣誉称号。

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赚钱,在家务农的寥寥无几。于小光在不断尝到机械化耕作甜头的同时,又在党中央“三农”政策的扶持下,随时购买机械,他家现有手扶拖拉机4台、大中型拖拉机4台、收割机3台、插秧机两台、大豆油菜收割机两台、挖土机1台,固定资产已达200多万元,每年净利润40多万元。

于小光考虑到我们十总镇是粮食种植主产区,靠一家一户的小规模方式制约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户迫切需要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家庭农场,实施产业化经营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这是第一。第二我们原骑岸镇处于通洋高速交界进出口,水陆交通便捷,骑岸与上海及苏南等城市及全国各地相链接,骑岸生产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还算比较充裕,对家庭农场的生产与发展还是有新的机遇。于小光父子俩正决心实现新的梦想,增加耕作面积达1000亩以上,再建一个如同先前机械库房同样大的粮库,建大型机械粮食自动收晒烘场,购买育秧等新型机械设备,不断扩大自己家庭农场,为国家增收更多粮食,为本地粮食种植主产区增添新的荣誉。

于小光坚守农村,大显身手,初见成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 十总镇“两会” 李恩成)

 

                  一丝一缕见爱心

 

企退干部钱国林老人,1955年当兵,1959年入党,1960年转业到油田, 1999年退休回到家乡平东新三十里居。他虽退休了,但勤于学习的好习惯始终保持着。他家客厅的两张书橱排满了书籍,书桌上一直摆着笔墨纸砚用来练习书法。他说:“退休了,有时间了,要练练字,多看看书,才能使自己精神充实”。他扬正气,注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次乘班车,钱老发现身后一名老龄妇女站着,见一个座位上放着一个包,钱老立刻就问:“这是谁的包,请拿下来,给这位老大娘坐。”一个青年人随即把包拿下来,老人有座位坐了。还有一件事,他家附近一个经营建材的老板程锦东说,再过两天就是2016年春节了,他亲手为自己70多岁的母亲洗头。钱老发现这一善举后,立刻拍下照片,并附了“凡人善举程锦东”字样。他关心下一代成长。去年新三十里居举办暑期校外辅导班,钱老已是77岁的人了,他主动给孩子讲抗日英雄的故事。为了用身边的英雄事迹教育身边的青少年,他不顾年老体弱,顶着高温酷暑,先后用了3天的时间,通过调查了解,把新三十里居抗日英雄程锡贵的事迹写成材料为孩子们宣讲,20多位同学听后都写了体会。他还关心外来工子女,安徽省霍邱县的黄亮进夫妻俩10多年来在平东打工,女儿黄玲玲现在平东小学上五年级。该户是船民,居住在钱老门前约100多米的九圩港河边的船上。大人早出晚归,白天没有时间关心孩子,钱老把黄玲玲当孙女看待,每到双休日,请黄玲玲到他家,为她讲革命传统故事,引导黄玲玲养成吃苦耐劳、助人为乐、主动承担家务的品质,黄玲玲在他的教导下在家主动洗洗碗,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去年的暑期校外辅导班,钱老每天早上带她去,放学后送她回来。

                            (平潮镇“两会” 徐桂华)

 

忠孝彰显美德 扬善构建和谐

 

南通通州忠孝文化园位于东社镇镇区北侧500,总占地200余亩,具有明末清初风格,江南园林式的建筑。文化园以传播忠孝文化为宗旨,园内的思苑、忠孝坊、中华柱、忠孝文化走廊、24忠和24孝故事石刻、六角忠孝亭、百名将军书忠孝、祥云五曲桥、“四大伟人、十大元帅”红木雕像等景观相互辉映。国内最高孔子石雕塑像在南通忠孝文化园落成,高32,是目前国内最高的一尊孔子石雕塑像。

东社镇社区教育中心依托忠孝文化园,扎根基层,潜心服务,深耕教研,砥励教改,开发了扬善校本课程,长期推出“培训超市”,每月组织培训教育活动,关爱留守儿童,提升村民素养,丰富民众生活。社教中心每年都要举办一场文艺巡演、迷语竞猜、职工运动会、法制知识竞赛、掼蛋比赛,书画比赛、科普超市、安全宣讲等。

社教中心杨斌主任表示:“学校继续凸显忠孝文化特色,以扬善活动为载体,关爱留守儿童为抓手,服务社区群众,弘扬“忠孝”美德,不断赋予“忠孝文化”新的内涵。

忠孝文化熏陶民风,扬善教育凝聚民心,忠孝彰显美德,扬善构建和谐,推动镇区景点建设提档升级,带动我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我镇文化的繁荣,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东社镇社区教育中心 刁锦贤)

 

感悟韩国钧 启迪强国魂

为引导党员干部铭记历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63,通州区东社镇社区教育中心组织全体教师在江海影城共同观看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影片《韩国钧》。

电影《韩国钧》截取了韩国钧生平最精彩的经历——抗战期间,83岁韩国钧在陈 毅的劝说下,出面呼吁江北各界团结一心,国共两党停止纷争,共同抗日。海安沦陷后,韩国钧不为日伪的诱惑所动,面对日伪威逼他出任伪省长,至死不从,遭到软禁的韩国钧在忧愤中溘然辞世,陈毅誉之为“民族抗战之楷模”。

韩国钧刚正不阿、爱国忧民的品格,使大家不仅仅感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更是心灵上的冲击。大家观影后纷纷表示深受教育,纷纷撰写观影心得,决心要保持高尚气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以此为契机,通州区东社镇社区教育中心全体教师决心感悟韩国钧,启迪强国魂,继续凸显项目建设特色,以爱国主义活动为载体,关爱留守儿童为抓手,扎实履行职责,服务社区群众,促进农民致富,建设和谐社区。

(东社镇社区教育中心 刁锦贤)

 

让“长征精神”“铁军精神”永放光芒

——读《铁军》杂志有感

 

《铁军》杂志是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主办的一份月刊,我退休后有幸与其结缘。《铁军》杂志无论是目录的设定,还是内容的收编,都贴近现实,文字精练,图文并茂,事迹感人,充满着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概。她传颂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革命斗争史实和伟大的“长征精神”“铁军精神”,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贯穿的主线是现行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读物。《铁军》杂志每期刊有“卷首语”“峥嵘岁月”“铁军精神在传承”“阅读人生”“铁军文化”“岛屿战争论”征文、“连载”等栏目,思想健康向上,内容丰富多彩,知识面宽广,信息量充盈,非常适合作为抗日老战士儿子的我阅读,是我的良师益友和精神食粮。

7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我们家乡活跃着的抗日队伍就是新四军和其领导的民兵组织,在与日伪敌人的顽强斗争中,当地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共产党员、新四军战士、民兵英勇抗日的动人事迹。如被苏中四分区表彰为“满门忠义”的刘剑人一家英勇抗日和“英雄的张家沙” 群体抗日的事迹,这些都广为流传。我父亲也是张家沙抗日群体的一员,他1942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乡民兵大队指导员,我家的祖屋是19437月被日伪敌人在实行“清乡”中烧光的。这些家仇国恨,我终生不忘,也要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回想起我们这儿抗日的往事与《铁军》杂志中介绍的有些故事非常相似,读来倍感熟悉、亲切、感人。每次阅读《铁军》,一个个革命先辈的英雄形象映入眼帘。最近我阅读了《〈囚语〉〈囚歌〉诉深情——纪念叶 挺将军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牺牲七十周年》一文,仿佛看到了一位堂堂北伐“铁军”名将、抗日的新四军首任军长的高大形象,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囚语》《囚歌》是叶挺将军用生命和血写成的,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对党、对革命、对抗日的忠诚,他为新四军的荣誉、为真理、为人格而战,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值得我们永远赞颂和怀念。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铁军》20163456期连载《长征——细节决定胜利》一文,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阅读了连载文章,发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们在千难万险的长征途中发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看似平凡的细节故事,他们个个信念坚定,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积极应对,与红军战士和沿途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浴血奋战,而这些方面往往是国民党所不具备的。红军领袖们高瞻远瞩、胸怀大志、足智多谋,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斗智斗勇。从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巧过金沙,飞夺泸定,到爬雪山、过草地、化分裂,最后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胜利到达陕北,为抗外敌,消内战,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宝贵的红色革命基础,这些充分说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区别。这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克敌制胜的细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在改革开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征程中,“长征精神”“铁军精神”不能丢,不过时,须发扬光大。

最近,我还阅读了《铁军》杂志连载的“《岛屿战争论》建设海洋强国”系列征文,我深深体会到:中国要崛起,提升海防能力至关重要,其中弘扬“长征精神”“铁军精神”必不可少。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还有主张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回顾历史,中国领海屡遭外敌侵扰,大海给中华民族太多的痛处与不堪回首。当前,我国的安全和利益仍然存在来自海上的严重威胁,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这也是当前国人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美国自吹重返亚太后,不断在中国东、南方向挑事,它无理指责中国南海主权缺乏国际法依据,支持菲律宾就南海问题提起所谓仲裁,支持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多次与日、韩、菲、澳、印等国在中国家门口大搞军事演习,多次把军舰、飞机开进中国南海,进行抵近侦察,严重威胁中国的海洋安全。日本加剧争夺我钓鱼岛的动作,企图加强第一岛链的军事部署。越南与菲律宾直接侵害中国海洋主权和利益,越南在南沙非法占领了中国29个岛礁,菲律宾非法占领了中国9个岛礁,两国并在中国南海九段线内钻探了300多口油气井,平均每年有5000多万吨油当量的油气资源被掠夺。

面对如此严峻的海洋形势和多种因素的威胁,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而要有力回击。中国要强大,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海洋,这就是“一带一路”中的“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中之一就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到非洲、地中海、欧洲。

目前中国有12个沿海省份,陆地面积占全国的14%,人口占全国的41%,而工农业经济就占全国的70%。中国能源,特别是石油高度依赖进口,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而中国的进口石油90%靠海运,还有生产资料的40%来自海外,65%的产品要销往世界各地,可以说海运线是我国的黄金线、生命线。从这点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是何等英明。

要确保海运线的畅通安全,一定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具有远海作战能力的海军,这样才能减少对我国沿海地区和大陆腹地的破坏,才能实现对重要海洋资源和海洋通道的有效控制。我们不仅要具备在第一岛链内执行综合作战的能力,还要突破第一、第二岛链,前往更加广阔的大洋水域执行多样化任务,实现向远洋进军的战略。中国历来主张和平发展,但信理不信邪,服理不服霸,多年前的抗美援朝、中印边界冲突、珍宝岛事件、对越自卫反击战等都足以证明,倘若谁敢来犯,我们坚决给予果断、有力回击,以维护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环境。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我深深体会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长征精神”和“铁军精神”必不可少,需要全体党员的无私奉献,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老同志发挥传、帮、教独特的作用。要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两学一做”,做到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职,积极做好“老少”工作,继续用“真心”为老同志服务,用“爱心”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用“恒心”注重自我修养,使自己今后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十总镇退休教师 张赤峰)

 

弘扬长征精神   实现中国梦

——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没有过这样的长征。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绕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开动了红军的每人两只脚,长跑2万余里,纵横11个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省内广大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红军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以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长征的胜利是靠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它的战士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最终取得了长征伟大的胜利。

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战斗故事,是无与伦比的奇迹。红军长征从193410月开始,19356月,在党中央的组织指挥下,发起了嘉陵江战役,是历史一次规模较大的一次渡江作战,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通过摇摇晃晃的浮桥,向对岸冲去,红军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突破了敌人的阵地,开始了攻打中坝、江油的战斗,拉开了长征的序幕,踏上了长征的里程,每个红军吃尽了千辛万苦,攻打了一个又一个阵地,不怕敌机轰炸,不怕敌人围追堵截,在那段时间,几乎是天天行军打仗,大多数战士的脚都磨烂了,身上背着25公斤重的重机枪,脚上总是斑斑血迹,象万箭穿心。

19356月,踏上北上抗日的征途,中国工农红军过荒无人烟的草地,战士们干粮吃完了,只好吃树皮,吃草根,战士们的脚在草地跑烂了,面对国民党军队前面阻止,后面追击,中国工农红军同蒋介石的国民党部队进行了战斗,战士不怕牺牲,发现满手都是鲜血,但也不顾那么多,双手抱着机关枪不停地射击。在嘉陵江战役中,红军伤亡近万人。当时的红军战士把牺牲叫做“光荣”,面对长征路上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他们时刻准备着“光荣”,背负着逝者未竟的志愿投入新的战斗。

除了渡江过草地,北上抗日还要翻山越岭,到了夹金山海拨4000多米,终年结冰气候条件十分恶劣,翻过这座山时死了不少人,红军战士踏着过膝厚的雪,艰难前行,高山缺氧,人在上面挪动一步都很困难,何况还要携带武器装备和干粮,大多数人都穿着单衣,尽管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不一会儿,汗水就浸湿了衣裤,很快又冻得硬邦邦,爬到山顶时,空气越来越稀薄,风越刮越大,有的战士连人带枪被狂风刮入山涧,翻过一山又一山,前面的山海拨5000多米,不少战士被卷进了万丈深渊。红军战士们翻了24座雪山,走了雪地和草原,有战士深陷泥潭而牺牲……在一次次绝地逢后,超过20万人的大军,经过总行程25000里的远程,最后于193610月到达陕北时仅剩3万余人。正是这些红色的种子,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80多年过去了,民族独立的礼炮声犹在耳边,战争的阴云也慢慢散去,虽然中国人民有博大的宽恕胸怀,但我们决不允许国内外的敌人死灰复燃。在深沉而悠远的钟声里,人们感受着屈辱的历史,召唤着和平与未来,为在长征牺牲的烈士默哀!

重温历史,就是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我们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所走的不平凡的革命历程,更好地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伟大事业布局,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和广大人民一起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金沙街道“两会”  顾志仁 

[编辑:高锋]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