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70年前,长江岸边的千里战线上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民众全力支援下,以排山倒海之势,分东、中、西三路,强渡长江天堑。 8月1日,《西安日报》8版刊发了一篇回忆文章《渡江侧记》,作者袁镜如(1924—)江苏阜宁县人,1942年参加革命,曾任渡江支前司令部政治部巡视员,离休前为陕西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该文章是他在1949年写的大军渡江日记,已捐赠给陕西师范大学妇女博物馆,现陈列于第一展厅。 此文中有这么一段叙述:“这次渡江行动中出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如:2团17岁的女船工王凤英,坚决不肯在岸上等候,非要参加突击强渡,为此,她还和哥哥争吵起来。上船后,船行至江心,受到了四条敌船的包围,她凭着熟练的掌舵技巧,勇敢地与敌船迂回周旋,终于突围脱险……” 据记载,袁镜如所说的2团是华中一分区以海安团为基础,1948 年10月组建。而17岁的女船工王凤英现是墩头镇仇湖村25组段小枫的母亲。 看着手中的这份《西安日报》,段小枫心潮澎湃,他自豪地讲述了“特等功臣”“渡江英雄”母亲王凤英踊跃支前,不怕战火危险,机智勇敢送解放军过长江的故事。 1933年,王凤英出生在苏北里下河 原瓦甸乡的一贫苦家庭,从小跟着父母行船经商,经过多年大风大浪磨练,王凤英学会了撑篙、划桨、摇撸、掌舵等水上技艺,而且十分在行。王凤英是兄妹6个中唯一的女孩子,水性不比哥哥和弟弟差。 1949年3月下旬,南下大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所辖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一军和第二十三军及榴弹炮纵队陆续在靖泰县内集结,支前委广泛动员筹集渡江船只。 此时的王凤英和哥嫂一起,从苏北运稻草到江南纸厂换回粮食,返航后将船停靠在江北岸六圩港已两个月了。看到附近的解放军演练行船作战技能,17岁的王凤英心潮涌动,主动前去报名渡送解放军过江。“年龄小,又是女孩子”。部队领导不同意,只希望她把船借给部队。性格豁达的王凤英不顾哥嫂的劝阻,一天四趟跑到指挥部请缨,并展示了她的水上技能,最后得到了领导特批,任命她为第一批渡江民船班长,带领12条小木船。 1949年4月21日晚上10时许,渡江命令一下达,王凤英带领的12条先遣船队立即起锚拉篷,率先离岸而去。小木船借助东北风快速前进 至江心时,突然,敌居南岸上空一颗颗照明弹腾空而起,照亮夜幕中的江面。随即,敌人出动军舰炮击、飞机轰炸,江面升起了一个个数米高的水柱。与此同时,江北我军万炮齐发,长江对岸腾起了一团团的火焰。 王凤英满载40名渡江勇士和军械的木船,冒着炮火快速地向南岸破浪前进。船近南岸时,不料被搁浅,陷在泥沙里,前进不得,指挥员命令战土们下船涉水。“跟我来!”王凤英大喊一声,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江水里,丝毫不顾对面敌军如雨点般的子弹,带领解放军战土涉水前进。王凤英的那条木船“减负”后率先靠岸,接着,王凤英带领船工争分夺秒地将船舱里的弹药扛送到前线阵地 。这一夜,王凤英在震耳欲聋的炮火声中,不辞辛劳来回6次渡江,先后运送了120多名解放军战士、12门小炮和一些弹药到长江南岸。她的耳朵一时失聪,手上老茧都磨成了血泡,被汗水浸湿的棉袄都拧挤得出水来。 第二天午夜,王凤英带领船队顶风破浪返回江北途中, 突然从长江上游窜来一艘敌舰,朝着船队横冲直撞,王凤英船上的舵手一时惊慌失措,小船面临颠覆的危险。刹那间,王凤英一个箭步前去 抢抓住舵柄,凭借娴熟的驾船技术稳好了船,并高声说:“大家不要怕,有我在就有你们!”不一会儿,又有四艘敌舰猛扑过来。危急关头,王凤英沉着机智地和敌舰周旋,最终巧妙地避开,成功突围,带领船队安全返回六圩港。 渡江战斗结束后,王凤英分别荣获了“渡江支前光荣证”“渡江船工光荣证”,部队领导给她记了特等功!1950年5月,被表彰为“渡江英雄”,授于一面写有“渡江英雄王凤英”字样的锦旗。 王凤英的大儿子段小枫介绍说,母亲还有些荣誉证书被纪念馆收藏了。 1949年5月25日的苏北泰州区 《工农画报》以及《新华日报》(华中版)介绍了王凤英的英勇事迹,《中国妇女》外文版杂志、《老年周报》、《南通日报》、《江海晚报》等媒体也先后报道。 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渡江侦察记》电影,电影导演登门请王凤英的女儿段海枫扮演了一回当年女娃母亲王凤英,并将这一镜头搬上了电影银幕。 2005年4月,王凤英因病去世,享年73岁。 (海安市墩头镇老促会分会 张建军撰稿) |